第五十二章 武學宗師(第2/2頁)

“你日夜苦讀,奉命校對《萬壽道藏》,已經得道經真意,我粗看你時,內外功已經頗有火候,只是其氣太粗,密胎漏,有個博廣,而缺精度,本應該在琢磨經典,十年內必將有成。日後可謂集道學之大成者!一代武學宗師!”

黃裳聽了,震驚的拱手道:“下官聽的雲裏霧裏,有時確實能感覺自己兩肋風生,身輕體蓄,但下官僅僅懂得一些吐納調養的功夫,內功外功,道家服食引導,雖然精通,卻從未習練過。只是得了一些養身延年的氣度罷了,談何武學宗師之稱?”

陳昂淡淡道:“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這是《南華經·天地》一篇的典故,說的是只有無思慮、無明目、無言辯,若有形若無形的‘象罔’才能得道,‘象’若有若無、昏昧不清,是一片混沌,因此得道最自然的方式只能是以氣合氣,方能在有無、虛實相生中同於大通。

陳昂引用這段話,自然是想說明,黃裳懵懵懂懂之間,精通武學的道理,是‘象罔’一樣,若有若無、昏昧不清的得道方式,自然而然的高深道理。

“你閱覽《萬壽道藏》,本已將道學大道了然於心,等到智慧發蒙,就能自然而然的精通天下最高深的武學道理,要知道,武學中最精深的道理,不在江湖秘籍之中,而就在天下道學,佛學裏。”

“達摩通佛經,而知絕世武功,逍遙子讀《南華》,而生逍遙絕學,上古以來,奇人異士層出不窮,聖人賢者,無師自通,可見這天下道理,就藏在天地間,為聖賢所備述。你並非是無知武學,而是直通武學大道,得其神,而忘其形。”

黃裳伸手茫然道:“我自從習練吐納之術以來,只覺得身輕體健,一躍之下,能有三丈之高,往日見到禁軍操演,大內高手窺探,也能看出個三分虛實,竟不知自己已經有一身功夫,只可惜我志不在此,還是著書立說,將道統傳承下去便是。”

“你可是覺得武學之道,甚是粗鄙?”陳昂開口問道。

“持刀殺孽,非君子所為!”黃裳嘆息道。

“我教你校對上古文字,就是想讓你打磨學問,精習大道,向上古先賢而學,拋棄功名利祿之心,沒想到你心性淡泊,卻失去了進取奮勇之意。”陳昂嘆息道。

他看黃裳確實沒有武學精進之心,失去了殺伐要義,難怪他身懷血海深仇,才堪堪創出《九陰真經》這套絕世武學,如果不是仇恨之心,說不定他著述的就是《金丹要旨》《性命圭旨》《心印經》這樣的道學寶籍了。

殺伐乃武功第一目的,爭命為武學第一要義。武學之道,在於爭!與天爭命,與地爭力,與人爭勝,戰而勝之,超越自我。不同於淡泊的內丹之術,武學的求道方式,更為的激烈和直接,在爭鬥之中,超越自我,升華生命。

陳昂求道之路,如臨絕壁,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唯有武學之道,萬物尚爭的精神,最適合他,也是進步最快的道路,雖然與人爭鬥不是他的本意,但與自己爭鬥,卻很符合他的心思,每時每刻,都在超越自我,去追尋,去探索,去與天爭命。

即使是探索世界,升華自我,也是在不斷的與自己鬥爭之中,達到的。那種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主動的探索精神,才是陳昂所認同的道理。

黃裳的淡泊精神,雖然值得贊許,但卻不符合陳昂推動武學發展的大勢,也不能有助於武學智慧的積累,好在黃裳身在朝廷,身家性命都和大宋榮辱維系在一起。他對朝廷的認同,倒是非常高。

等到朝廷和武林對立的大勢一起,矛盾激化之下,他也必然是身不由己,朝廷鷹犬的名頭,他是逃不掉的,而且必然是讓江湖聞風喪膽的朝廷鷹犬。必將是欺壓武林的魔頭,作惡多端的奸臣。

陳昂甚至可以想象,日後武林群雄,對自己這個魔頭群起攻之的時候,黃裳必然是其手下最得力的幫兇。這般波瀾壯闊的大勢,才能促進武學發展,奇功絕藝層出不窮,宗師大家如過江之鯽。

不把武林逼到退無可退的地步,哪會出現力挽狂瀾的英傑,哪會讓武林拋去隔閡,相互交流,奮勇向上,齊心協力的促進武學發展。

大爭之世,百家爭鳴,壓迫之下,陳昂很希望武林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反抗,造就輝煌的武學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