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拖延戰術

人工智能發展到現在這個層次,已經高度智能化,指令的每一步都是服從於概率計算。

而人們,事先已經輸入了大量的初始化條件,讓它“掩護深空號撤離,同時不惜任何代價殺傷對方。”

當然了,人工智能是聽不懂人類語言的,所有的命令必須數字化、程序化。

“掩護深空號撤離”,是第一優先級,如果用數字來衡量,“深空號”的權重當為一百億,“泰坦”為一萬,而“宇燕”只有“1”。其他的所有加起來,還沒有“深空號”的萬分之一。

如此賦予了權重後,自動化戰爭才能根據特定算法,像下棋一樣計算下去。

所以,當宇燕方陣亂掉後,人工智能就依次引爆了大當量核彈,造成了海量的電磁脈沖。

電磁波的大面積紊亂,就算對方雷達探測技術比人類高超不少,這個差距也被強行抹平,只能依靠恒星的可見波進行探測……

也就是說,所有飛船,得依靠圖像識別系統進行戰鬥,這種效率,肯定比雷達掃描低不少。

“這樣一來,拖延戰術就能更大程度的生效!”

一位軍事專家用一種微微顫抖的語氣說道,不知道是激動還是恐懼,或兩者兼而有之……

實際上,超長波雷達,由於其波長長、信號衰減小、傳播距離長、定位精度不高等特點,一般用於戰略警戒。

飛船的軍用雷達,大都使用較高頻率的電磁波,相應波長在10毫米以下,這是因為短波雷達的定位能力更強。

但是!

雷達反射信號,隨目標的距離作4次方衰減,要增加探測距離到2倍,就要發射16倍的功率!

這可就要命了,宇宙空間這麽大,距離動輒幾十萬公裏的距離,雷達的功率必須非常大。

固然高頻率雷達有很多很多優點,但如果真的安裝超高頻率的激光雷達,向四面八方掃描幾十萬公裏,估計整個核聚變能源,還撐不起一個雷達。

而且……核彈爆炸,幹擾的主要也是短波。

萬億噸核彈,強勁的電磁脈沖掃過方圓數萬公裏……但雙方宇宙飛船做到這個份上,怎麽可能沒有考慮這一點?雖然許多電器元件不能使用,但至少不會因此而癱瘓掉。

整個戰場開始變得雜亂無章,近距離的纏鬥順發而至,空間中密密麻麻出現了大量光點。

這種近距離的廝殺,才是攻擊性最為驚人的。

如果隔了幾光時的距離,就算是光速武器,再加上密集的火力網,又能打中幾發?

遠在深空號的人類,因為核彈的爆炸已經接收不到來自衛星的任何電磁波信號,好在10個小時的航行,已經行駛了65萬公裏,倒不會被迪格星遮住視野。

於易峰通過裝載在深空號上的天文望遠鏡,遠遠地眺望著這些光點,光是肉眼,很難分辨出是敵方飛船爆炸,還是我方飛船,還是各種導彈被攔截……

不受幹擾的激光通訊,在這種高速、遠距離的情況下已經不太合適。

很簡單的道理,如果能被自己方的激光打到,那麽對方的激光也能打到……

所有前方的人類飛船,都進入人工智能自行操控的混戰狀態。

從望遠鏡中,人們終於看到了敵方飛船的長相……

普遍比較大個!

最小的直徑也有200多米,和“利維坦”差不多,這可能是對方,擁有可控核聚變後,曲速飛船的體積極限。畢竟曲率引擎,體積也不算小。

這種圓球形的飛碟,引擎可以在環狀軌道內隨意滑動,而且材料受力均勻,擁有較高的機動性。

理論上講,飛碟,比流線型的“宇燕”更適合宇宙空間中的戰鬥。

敵方最大的飛船,比“泰坦”甚至更大一些,正在源源不斷地釋放小型無人機……上方不停的閃光點,可能是被電磁炮擊中的場景,也可能正在發射激光。

對方的大型飛船,普遍采用了一種強力光芒的武器,頻率不高,但殺傷能力極大。這種武器和激光又有些不同,因為激光通常來說是不發光的。

根據科學家的猜測……是一種“離子炮”!

“離子炮”,其實是電磁炮的一種變種,只不過噴射的彈藥是高能質子,能實現99%以上的光速,實際上是一種接近光速的武器。

從殺傷能力上講,離子炮擊中目標後,會發生顯而易見的小規模氫核聚變,帶來熱量和大量亞原子輻射的共同沖擊,比激光更加強大!

這種武器的能耗巨大,相當於一台超級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對於人類來說還處於剛起步的階段,也就“深空號”裝載了幾台。發射頻率並不高,主要原因還是功率與散熱的問題。

還有各種奇怪的光暈在大型飛碟表面產生,發出的光亮非常明亮,因為距離大概兩百多萬公裏,看不清到底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