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宇宙自殺之迷

從熵的角度出發,熱力學第二定律可以被描述為:不可逆熱力過程中,熵的微增量總是大於零。

那麽……問題來了,【熵】到底是什麽?

在統計學意義上,熵度量的是系統的無序度,也就是說,系統越雜亂無章,它的熵值越大。

簡而言之,熱量從熱的地方,流到冷的地方,經過足夠的時間,所有的熱量都會平均。這都是顯而易見的特性,毫無神秘之處:開水變涼,冰塊融化。要想把這些過程顛倒過來,就非得額外消耗能量不可。

但就是這麽簡單的定律,太讓人討厭,讓人對世界充滿了絕望。

科學家寧願沒有發現它,甚至有人因為它自殺。

就最廣泛的意義而言,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宇宙的“熵”與日俱增。

例如,機械手表的發條總是越來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緊,但這就需要消耗一點能量。這些能量來自於你吃掉的一塊面包,做面包的麥子,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吸收陽光的能量;

太陽為了提供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氫來進行核反應。

總之,宇宙中每個局部的熵減少,都須以其它地方的熵增加為代價。

“在一個封閉的系統裏,熵總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這時,系統內部達到一種完全均勻的熱動平衡的狀態,不會再發生任何變化,除非外界對系統提供新的能量。”

但對宇宙來說,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達熱動平衡狀態,就完全死亡,這個最終的結果,簡稱為“熱寂”。

到那時,恒星熄滅,黑洞死亡,所有的原子幾乎均勻分布在宇宙空間,所有空間溫度相同。

到了熱寂時代,微小尺度的量子事件成為最終主導。

“熱寂”,是人類對宇宙結局的一大猜想。

對於整個宇宙到達熱寂,至少需要10^1000年,對於人類來說,這個結局還過於遙遠。

所以,讓我們回到更小一點的角度來描述“熵增理論”。

一間房子,如果無人打掃,隨著時間的流逝,必然會沾滿灰塵。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認為,房間的無序程度增加了,也就是代表整個房間的熵自發地增加。

如果有人進入房間打掃,房間變得幹凈,是不是房間的熵減小了呢?

是的,局部熵減小了,但是“人+房間”的熵並沒有減小。

人在打掃的過程中消耗了體力,這導致了“房間”這個孤立系統的熵減小。由於能量轉化過程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不能做功的熱能,所以這個增量,是大於“房間被打掃幹凈”帶來的無序度減少的。

從總體來看,“人+房間”系統的熵值還是增加了。

對於這個熵增結論,科學家們非常不滿,這意味著世界的無序程度一直在增加,未來是不美好的。

為了找出一個更有力的反例,人們試圖創造永動機或者其他的方式,來規避熵增。

1871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設想了這樣一個實驗:有一個箱子被一塊板一分為二,板上有一個活門,由一個從海加爾山抓來做苦力的小精靈把守。

小精靈能測量氣體分子的速度,對於右邊來的分子,如果速度快,他就打開門讓其通過,速度慢就關上門不讓通過。

對於左邊來的分子,則速度慢的就讓通過,速度快的就不讓通過。

一段時間以後,箱子左邊的分子速度就會很快,右邊則會很慢。

這意味著箱子的無序度降低了,熵減少了。

機智的麥克斯韋還假定,活門既無質量也無摩擦,那麽在這一過程中小精靈並沒有做功,這不就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嗎?

直到60年後,這個問題才被圓滿解決。

匈牙利物理學家西拉德提出,做功的是小精靈的“智能”。

他認為,獲取信息的觀測過程(小精靈判斷分子的速度快慢)需要能量,必然會引起熵的增加,其數量不少於因分子變得有序而減少的熵。

這樣,由箱子、分子和小精靈組成的整個系統,就仍然遵守熱力學第二定律。

現在回頭來看,獲取信息需要額外做功是順理成章的,然而在19世紀末,睿智如麥克斯韋也沒有看出小精靈的“觀測能力”,對箱子——分子——小妖系統的影響。

直到20世紀,物理學家們才意識到,“觀察者”在量子力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後,信息與物理的關系才被理解。

那麽有人又會問了:既然自然界的所有過程最終都趨於無序,那麽為何會有生命這種高度有序的存在呢?

在這個哲學問題的思考上,薛定諤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寫的《生命是什麽》一書中提出,生命從環境中抽取“有序”來維持自身的“有序”。

吃喝是攝取“有序”的過程,食物的有序度經過消化被降低,最終以拉撒的方式將“無序”排放回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