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關於衰老

“進化!?”原晧宸覺得有些疑惑,“您認為衰老是生物進化的結果?”

“可以這麽說!”明奇博士回答道。

“進化難道不是一個物種不斷篩選優化的過程嗎?”原晧宸反問。

明奇博士扶了扶他的厚框眼鏡,用特有的低沉腔調回答道:“衰老在生物醫學上被定性為一個漸進的、廣義的功能受損現象,包括環境對身體的壓力增加,身體變得脆弱、生育能力下降以及疾病和死亡風險的增大。衰老顯然是一個負面的生物學現象,當我們用進化論的視角看這件事的時候,便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麽身體的衰老現象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沒有被自然選擇更有效的排除掉呢?”

明奇博士瞪大眼睛望了原晧宸一眼,但是原晧宸不想回答這個問題,便點頭示意明奇博士繼續說下去。

“這個問題在生物學界已經有過不少的討論。有一個重要的現象,關於野生動物種群的調查表明,野生動物個體中,很少有能夠存活到年齡衰老退化的時候。對於大多數的野生動物種群來說,外在環境死亡的風險,比如惡劣的環境、其他猛獸的捕食、饑餓與疾病、寒冷酷熱等情況,導致的死亡現象總是發生在它們‘衰老’之前。簡而言之,動物們還沒變老就已經死了!”

“這意味著,自然選擇並沒有淘汰衰老這個基因的機會!或者,衰老在自然界中也許不能算是一個顯著的死亡因素。又或者,自然界不需專門在高等生物的基因中編排延緩衰老的過程。即使它可能有益,但是,自然選擇通常不會‘看到’衰老的副作用。而且,即使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不死基因或者長壽基因曾經在某些個體中出現過,但是,因為這些基因並沒有給野生物種的生活帶來好處,所以它們並沒有因為最終的優勝劣汰而保留下來。”

“反觀我們自己,人類在這個領域就更是獨樹一幟的了!當完善的社會體系出現之後。人類種群,其實已經基本消滅或者削弱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這個很容易理解,社會福利體系會保證絕大多數的人類群體得以順利的存活下來。”

原晧宸若有所思地點頭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極大提高,人類已經成為地球上一個特立獨行的總群。對我們來說,基本的生存不會存在障礙,即使部分掌握更多資源的人口具備更優質的生活條件,但是他們在進化的道路上也未必會比其他人走得更遠!”

“所以,人類種群想要依賴自然進化提高生存壽命是不可能實現的!”明奇博士嚴肅認真地說道,“所以,我們只能想辦法延緩機體的衰老步伐,或者如你所說的,通過基因技術來改變人類的壽命!”

“但是,這些都很難!”原晧宸說。

“前面我提到過,生物學界目前研究的,導致衰老的理論至少有300種。”明奇博士繼續介紹道,“在分子水平上,生物學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大分子損傷機制。主要理論有:自由基學說、體細胞突變理論、蛋白質改變理論與廢料積累理論、線粒體理論、端粒損耗理論等(另附相關資料,有興趣的書友可以了解一下)。相信你都有所耳聞吧。”

“確實,我有特別了解過端粒損耗理論。”原晧宸答道,“端粒就像一種【時間延遲】的保險絲,我們的細胞經過一定數目的分裂以後就被用完,當端粒變的太短時,就無法繼續分裂了。學者們認為,當細胞探測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會啟動衰老、停止生長或開始凋亡。”

細胞分裂過程中,為什麽會逐漸衰老,而癌細胞和性細胞又為什麽不會衰老,其中機理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

一個細胞在分裂之前,都要首先復制染色體,結果形成的兩個子細胞,各自都分到一套完整染色體。端粒學說認為,剛受精的胚細胞染色體中,其端部都有一段稱之為假DNA的長鏈,大約含1000個無編碼意義的堿基對,這些假DNA片段,就是生物學家口中的端粒,具有保護功能,可以使染色體的端部保持穩定。

如果沒有了端粒,染色體就會失去其穩定性,容易粘在一起,甚至還可能以異常結合的方式重新組合,從而導致細胞的老化。由於DNA復制方法的特定形式,使它無法將染色體最頂端部分復制出來,因此復制品比起模版來要略微短些。

這在細胞的早起分裂過程中,通常都不會引起什麽問題。但是,以後細胞每經歷一次分裂,這些假DNA的長鏈就會失去一小片段,約50堿基對左右。當這些保護性堿基全部失去後,細胞就會發生嚴重的功能紊亂,最終趨向於死亡。該理論認為,這就是每種細胞都有一定壽命界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