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進入繞地球軌道

這一天的天氣狀況很好,一望無際的太平洋上,處處風平浪靜。

海水皎潔而蔚藍,偶爾海風經過,引發一片波光粼粼。

可可拉斯島依舊白沙環繞,綠樹搖曳,四面盡是藍天碧海。

但是,這個一向平靜孤寂的無人島,今天也開始暗流湧動起來。

在星際探索聯盟太平洋基地,科學組航空航天研究院3號超級實驗室裏。

一艘長達80米,最大寬距為30米的宇宙飛船正停泊在超級實驗室的正中央。

這正是經過改良的新一代星艦宇宙飛船。

此時,超級實驗室裏正聚集著眾多的工作人員和科學家。

“一切準備就緒,開始運送吧。”說話的正是杜魯尼克的美國老鄉,莉莉博士。

“好的,啟動傳輸裝置。”另一位工作人員按下啟動指令。

星艦宇宙飛船正下方的地面是一個可以多角度旋轉的平台,此時的平台正在調整著最優的角度。

角度調整完畢,平台便與一條直通向太平洋基地核心區域的平直軌道完美相連。

“星艦宇宙飛船準備出發,前往基地核心區域發射場。”工作人員繼續發出指令。

緊接著,托載著星艦宇宙飛船的平台便開始沿著軌道,以不急不緩的速度向核心區域發射場移動。

半個小時之後,星艦宇宙飛船到達核心區域發射場……

如果從空中往下俯瞰可可拉斯島,便可以看到島中央有一塊面積較大的沙土空地。

在平日看來,這塊空曠的沙地並無任何不妥之處。

可是從今天一早開始,卻不時有陣陣機械運轉的低鳴之聲從地底深處傳來。

忽然,伴隨著強烈的轟鳴聲,整個地面好像逐漸被巨力撕裂開來一般。

地面間的裂隙越來越大,越來越長。

可是讓人驚奇的是,原本覆蓋在地面的沙石卻並沒有四處崩落,而是完好地隨著地面一起向四周隱沒而去。

如果細看之下,便可發現端倪,原來這塊空地上的沙地只是附著在金屬板塊上的橡膠模型而已。

待到這片沙地全部向四周隱沒,便可以看到一大片全封閉的深黑色金屬層。

轟鳴聲還在繼續,不一會兒,深黑色的金屬層再次分裂開來,並同樣的向四周隱沒。

與此同時,一個巨大的平台漸漸顯露出來,這便是隱藏在IEA太平洋基地核心區域的發射場。

未安轉好的發射塔架、一架巨型運載火箭、還有星艦宇宙飛船正一一靜候在發射場上。

不得不令人佩服IEA地下基地的設計和建造者,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大大的增加了基地的保密性,同時又解決了宇宙飛船及運載火箭等巨型物資從地下基地運輸到地面的難題。

在過去的時間裏,原晧宸甚至曾經聽少數科學家在猜測,整個IEA太平洋基地其實就是一艘正在不斷建造和完善的巨型太空飛船!

當然,原晧宸考慮到地球上還不具備如此強大的運載能力可以將如此龐然大物送上太空。

所以,他並沒有信以為真。

經過整整一天的調試和安裝,在IEA太平洋基地眾多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之下。

高大的發射塔架終於聳立於發射場,星艦宇宙飛船也已經完美的搭載在於巨型運載火箭之上。

考慮到安全穩定性、環境的保護因素、以及國際《禁止大氣層核試驗條約》的制約。

在本次的行動中,星際探索聯盟太平洋基地還是計劃選用傳統的化學火箭推進器,將包括星艦宇宙飛船、可分離式核動力推進器、火星居住艙、泉月號火星登陸飛行器在內的各個組件先後運送到地球軌道上,然後再完成拼裝工作。

目前IEA組織的太空航行科學技術正處於核動力與傳統化學推進系統相交替的革新時期。

從本質上說。IEA組織的核動力推進系統的技術水平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

為了發展核動力太空推進系統,星際探索聯盟專門在20世紀末成立的了核動力研究院。

經過近50多年的努力,核動力研究院終於初步踏進了核動力太空推進技術的門檻。

宇宙飛船中的核動力系統與地面上的核動力系統,在技術要求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太空中利用核能推進系統,必須考慮體積、能耗、冷卻以及輻射對宇航員的健康威脅等一系列問題。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早在上世紀就開始進行核能推力火箭的研究,但美國直到現在也沒能研究出實用的核能推力發動機,僅有的成果是推力較小的核能離子火箭,這種推進器只適合在行星探測器上使用,但要用到載人星際旅行上就遠遠不夠用了。

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IEA太平洋基地核動力研究院的科學家設計了三種針對核動力推進系統的模型:

第一種模型:因為太空沒有水或者空氣這種介質,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無法采用螺旋槳而必須利用噴氣的方式。所以,當核反應堆中產生大量熱能時,將推進劑(如液態氫)注入,推進劑會受熱迅速膨脹,然後從發動機尾部高速噴出,產生推力。這種方法目前最容易利用,但是實際產生的速度增益效果有限,還達不到超遠距離的星際旅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