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暗物質?

為了謹慎起見,原晧宸決定自己先驗證一遍。

很快,原晧宸就熟練地配置出了相應化學試劑,對樣本中含量最高的鐵元素進行了滴定測量。

“果然有問題,相同質量的樣本,滴定法測量的鐵元素含量和光譜法有差異,一定是有什麽其他光譜法沒法測量的物質隱藏在樣品裏。”原晧宸心裏暗嘆道。

“各位,請看一下這幾組數據。”

得到結論之後,原晧宸一邊說著,一邊將數據對比圖分享給其他人。

“這些數據有什麽問題嗎?”

“這些資料我們之前不是已經看過了嗎?”

“各位,請將光譜儀測定的數據和最後一個滴定組的數據對照一下。”原晧宸繼續說。

“喔~什麽年代了,還有人用滴定法來測定成分。”

“請看一下測定鐵元素時使用化學試劑的用量。”原晧宸繼續補充說道。

“好像……消耗量比其他組的測定結果偏少一些,也許只是試驗誤差吧。”

“恩,這確實有些不合理。”

其他人畢竟都是IEA(星際探索聯盟)的頂尖科學家,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我們也分別用滴定法測量一下各種元素的含量,也許確實是之前的數據存在誤差。”隨著進一步的對比,菲利普也開始嘀咕道,“還有,通知一下安德烈,讓他過來瞧一瞧。”

接下來的時間,大家分別開始進行十分繁瑣的滴定測定工作,並用化學反應測算出相應元素的含量。

經過幾次重復操作之後,大家終於驚訝的發現,用化學法測定的幾種主要元素含量占比要比光譜法低一些。

安德烈來到超級實驗室後,在反復的驗證檢查了眾人的實驗數據後驚嘆地說道:“我們一直以來太相信光譜儀器的測定結果了,之前其他研究所的那位科學家,他用滴定法測量的結果才是更為準確的。”

目前,世界上各大實驗室裏使用的,不同原理的光譜測試儀器經過多年的發展後,早已經變得無比智能化了,科學家們只需要準備好不同的樣本,光譜測試儀就能通過光譜自動分析得出各元素的含量,但是理論上能夠測定出的只是我們已知的物質和元素。

“也許樣本中存在我們未知的物質,造成光譜分析無法測定出來,光譜分析得到的各元素占比總量是不包含這部分未知物質的。”原晧宸說出了自己的猜測。

“有道理,所以原始的滴定法測量時候消耗的化學試劑比預計的更少一些。”安德烈贊同地點了點頭。

“如果按照數據反推,至少有總質量10%的物質殘留下來。可是化學法測定並計算後,樣品中並不存在明顯的殘留物質。”菲利普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難道這個物質有顯著的質量,可是我們卻觀測不到,或許它是隱形的?”杜路尼克在一旁詫異地說道。

“隱形?難道是……”

“暗物質!!!隕石樣品分子之間可能結合有部分狀態穩定的暗物質。”眾人腦海裏都浮現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答案。

“我的老天,如果真是狀態穩定的暗物質,這可是天大的科學發現。”就連安德烈都忍不住驚呼起來。

幾個世紀以來,物理學一直是自然科學的領軍者。

物理學界特別喜歡用“天空上的烏雲”來形容科學界未能解決的重大難題。

在十九世紀,物理學天空曾經飄過兩朵烏雲,邁克爾遜-莫雷試驗和黑體輻射試驗。最後這兩朵烏雲都被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一幫科學家KO掉了。

可是好景不長,20世紀末期,科學的天空又出現了一朵新的烏雲,讓全世界科學家都眉頭緊縮。

這片烏雲就是——暗物質。

20世紀,科學家發現宇宙在不斷的膨脹,而且還發現了一種叫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東西。以此為基礎,科學家推斷出了宇宙的年齡、能量密度和膨脹速度。

科學家發現,如果沒有一種全新的粒子,其引力效應比已知的粒子引力效應大,那麽宇宙就進化不成現在的樣子。

科學家便把這一未知的粒子稱為——暗物質。

暗物質既不發射光子,也不吸收或散射光子,甚至不參與電磁作用。科學界目前只能通過引力產生的效應感收它的存在。

根據科學測算,暗物質和暗能量主導了宇宙結構的形成,宇宙中有大量的暗物質和那能量存在,這個比例或許高達95%,也就是說,我們能夠看見觀測到的物質,包括所有的星際物質、星體、恒星、星團、星雲、類星體、星系等的總和只占宇宙總質量的5%,剩下的物質由於我們無法觀測到,便都一直以“隱形”的形式存在於這個浩瀚的宇宙之中。

我們之所以觀察不到暗物質,科學界猜想或許有如下3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