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4章 大明也要改革了(第2/3頁)

幾個懂技術的官僚碰頭商議了一會,但從眼前的樣品來看似乎不難,也都點頭表示這火箭可以造。無非是反賊的精巧些,漂亮些。可大明的良工巧匠也不缺,定能造的比它更好。

能造就行,方首輔以下頓時大喜。他們又問反賊的火銃能不能造?得到的回答自然也是肯定的——大明朝的火銃可是普遍裝備,數量極多,就是質量太差容易炸膛,官兵不愛用而已。只需朝廷多多撥些銀子,自然有耐用的火銃打造出來。

火箭火銃都能造,最後又談到火炮。

這就有麻煩了。

通州一戰,火箭的威勢極大,殺傷卻並不大。最兇狠,也給明軍最深印象的就要屬兩門一百五十毫米口徑的短管重炮。等周青峰帶隊撤走後,杜松親自帶隊查看了反賊在通州城墻布置的陣勢,意圖破解反賊面對數萬人馬卻固若金湯的秘密。

炮口方向倒伏的數百具屍體根本沒有被清理,血腥的場面清楚的擺在明軍面前。尤其是最後百米的距離遭受霰彈攻擊,地面的慘狀之烈,無人不為之驚悚。明軍火炮不少,卻根本沒有能與之對比的型號。

要說重炮,大明也有。可那都是動不動就幾千斤的守城巨物。搬運起來相當麻煩,絕對沒有跟隨部隊進軍的可能。小口徑的佛朗機炮已經被證明根本無用,威力小,打不準,完全不是反賊重炮的對手。

“我大明人傑地靈,才俊輩出,難道就造不出同等犀利的火炮?”方首輔說這話都不嫌害臊。

彎腰俯首的幾名技術官僚都在心中腹誹。大明朝的俊傑是挺多的,可都只會吟詩作對,當官撈錢,懂造火炮真找不到幾個。只是首輔問話,不回答是不行的。懂技術的人至少直爽點,造不了就是造不了,可他們還是給出了解決的辦法。

“方大人,我大明於造炮一術確實有所欠缺,不過泰西之人往往精通此道。前有西儒利瑪竇者,精通天文,數理,也與我朝交好。可惜此人數年前去世。不過如今京城還有不少泰西之人,詹事府左春坊的左贊善徐光啟或可幫忙聯絡擅長鑄炮的工匠。其弟子孫元化也精通西學,尤擅造炮,也可為朝廷解憂。此外傳言泰西之人在廣東占濠鏡為港,設有炮廠,也可為我大軍造炮。”

明末火器技術落後,迫不得已從西方的傳教士和商人中學習了一些科學知識。這其中火炮的鑄造技術就是其一。方首輔聽到說要向泰西之人學習,倒也無所謂,點點頭便讓人安排下去。

只是這強軍的辦法有了,沒錢不行哪。

方首輔眉頭緊皺,就把戶部的人喊去商議。一個字——錢!

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

眼下江南的稅賦被反賊堵住了,那就只能把目光放在北方。可北方經濟比南方差的太遠了。想收稅都難呀。琢磨來,琢磨去,方首輔只有一個主意——征收剿餉。

每畝加銀兩分。至於能收多少上來就不知道了。畢竟現在南方的銀子就別指望了,北方的農業摧殘極其嚴重,也不知道能收多少錢。戶部有個侍郎倒是又出了個主意——要不把驛政裁撤了吧,能節省點銀子。

明朝的驛政是個奇葩,官員住宿可以不給錢,白吃白喝白拿,理論上是朝廷給與官老爺的一項福利。結果只要跟官員有點關系的人統統跑來打秋風。可朝廷給的錢糧不夠,以至於驛站的管事要自己掏錢養活那些官老爺。

眼下漕糧斷絕,能省一點是一點,方首輔也就順勢同意了。

接著又有人提議道:“京城富戶眾多,勛貴國戚數不勝數。前不久朝廷才給他們一口氣發了九個月的糧餉,不如問他們納捐報國?”

“不行,不行。”方首輔這下就把腦袋搖的跟撥浪鼓似的,“強行納捐必至朝野沸騰,百官恨怨,此舉不妥,不妥。”他直接就把這條路給堵死了,毫無商量余地,“眼下穩定為重,莫要再徒增是非。”

國家都要完蛋了,征稅不向最有錢的官紳征收,反而向最窮最無權利的老百姓征收,又或者扣扣索索省下些看似不必要的費用來苟延殘喘。這就是大明朝延壽的法子。

一幹事務商量完,方首輔也覺著頗為勞累。他這段時間承受朝野上下莫大壓力,像個裱糊匠似的勉強維持大明這棟破屋子。風雨飄搖之下,這屋子都搖搖欲墜快要垮了,偏偏住在這屋子裏的人誰也不肯出力,就等著有別的冤大頭出來頂一頂。

心累至此,方首輔此刻只想回家歇息一番。可不等他出了文淵閣,一個小太監急匆匆的沖進來喊道:“方大人,皇上召你進宮。”

“有何事呀?”

“皇上病重,太醫束手無策。喚大人前去,只怕有不忍言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