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增長(8)(第3/4頁)

就在湯懿被許多媒體圍攻的當口,黃宣的眼睛則緊緊的盯著屏幕,直到發酸發困。

由於福生證券拿不出更多的資金,不舍得放棄的萊斯利被迫不斷的擴大財務杠杆,從20倍一直擴大到了30倍,而在他做多的同時,麥利威瑟和眾多的華爾街集團則潛伏在他的身後,緩慢的估出這些債券。

買賣債券,對於很多人而言很是陌生,但實際上,在國際市場上,大多數的對沖基金,都是沖著債券買賣而來的。

債券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等等,例如中國的國債,就是政府債券的一種。其盈利的方式,用美國債券舉例,美國政府每半年發行一次債券,期限30年,由於人們普遍認為,美國政府債券是風險最小的一種投資工具——中國政府也在買入這種債券——所以在債券發行6個月或更長時間之後,投資者就會把這些公債放入保險箱,長期持有,隨著30年期的債券流通越來越少,其交易也變的竹簡困難起來。故而在華爾街,離到期日還有29年又1/2的老債券,被稱為“非當期債券”,而新發行的債券,就被稱為“當期債券”,市場一般認為,非當期債券的價值比較低。

這就引發一個問題,你可以用較低的價錢買到非當期債券,因此,你會得到較高的收益率,但實際上,美國政府並不會為這6個月多付哪怕一分錢,因此,市場實際上出現了偏差。

當這種偏差足夠大的時候,那些套利機構就會進入,對他們而言,10個基點就已經足夠。雖然按照大多數人看來,1‰的利潤,1000美元不過能賺到1美元而已,可對於使用財務杠杆的機構而言,10億美元就可以賭到100萬美元。

不僅僅是美國政府債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公司債券,或者其他政府債券也有同樣的問題,例如中國的國債,在全世界,各種債券,每天的交易額在1700億美金以上。

萊斯利選擇的同樣是幾支流動性較差的債券,但福生證券並非對沖基金——理論上,買入10億美金的當期債券和10億美金的非當期債券,風險只有只買其中之一的1/25——所以,萊斯利做出30倍財務杠杆的決定時,他的風險無形中擴大了不止1.5倍。

他購買了總計40億美金的債券,從金融的角度來講,萊斯利的選擇並沒有錯,這些債券必然會回到正常的軌道,但在此之前,非當期債券每跌一個基點,他就要虧損萬分之一,也就是40萬美金。同樣的,只要他能熬到這些債券回歸正常,每上升一個基點,他就能賺到40萬美金。

對於普通的公司債券,10‰是一個分界點,而現在的價格已經浮動到了16‰,萊斯利心裏憋著一股勁,想要大賺一筆。

而洛林的作用在於,選擇恰當的時機切入,然後適時退出,之後再進入、退出,始終幹擾這些債券,拖延它們回到10‰。的時間。

黃宣的資金還不足以與市場作對,但萊斯利的錢更少,福生證券擁有2億美金,現在則剩下了1.4億,這已經是它的極限了,就在1個月以前,麥利威瑟的JWM也只不過有1.5億美金的本金而已。

“再將這幾支債券拉升兩個千分點。”黃宣心裏默算著,萊斯利是在差不多12‰的位置上進入市場,在20倍的財務杠杆下,損失了2‰,也就是400萬美金,之後他提高了財務杠杆——這是因為黃宣送出的豆油賬單消耗了資金,在30倍的財務杠杆下,他又損失了2‰,當然,由於損失率是按照債券總額來計算的,他同樣損失了400萬美金,這樣,他的損失額就已經超過800萬美金,但由於萊斯利購買了數組債券,對於單一的某個債券,例如現在的伏特斯公司,其保證金已經見底了。

所謂的保證金,簡單的說,就是投資者在向銀行貸款時,保證銀行不會虧損的錢,換句話說,當你盈利的時候,沒有問題,但你虧損的錢,一定不能超過你自己真正所擁有的錢,一旦達到底線,銀行就會收回它的錢。因此,保證金制度是一種利潤和虧損放大的制度。

麥利威瑟不明白黃宣為何總是知道萊斯利的底線,但他絕對不會去問這個問題,在華爾街,每個人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門路。他安排好資金進入的時間段,走到黃宣身邊道:“如果這次他被強行平倉的話,銀行一定會要求他追加保證金。”

“如果他做不到呢?”黃宣明知故問道。

“要麽他就要強行平掉其中幾個倉位,填補到其他倉位中,或者現在就全部撤離,按照目前的情形來看,後者他會虧損1500萬美金,不過還算是損失可控。”

黃宣嘿嘿一笑,道:“他如果是老板,也許會這樣做,但他不是。”

麥利威瑟默然點頭,這是每個交易員都會遇到的博弈,你明知道繼續做下去風險極大,但你也只好繼續做下去,因為現在的虧損,是老板不能容忍的,這相當於在說,繼續做下去,有可能保住你目前的職位和薪金,唯一能夠阻止這種瘋狂舉動的,只有業內的記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