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第4/4頁)

當地官員將荒置的田地統計上來按戶分配,種滿一年,可選擇返回原籍,或落戶。

又代天子向天下百姓收集於有助於恢復大虞的良策,募捐糧食物品等。接著宣布大虞朝有一畝產十石的紅薯作物,是上天賜予大虞朝度過重重天災的。

百姓們看到來的軍隊掛的是戰家旗,知道親自來頒發政令的人人心中敬仰的戰神將軍,尤其還看到將軍手裏拿著一大串紅薯,一根藤下長著一個又一個,每個都有成年人拳頭大,忍不住想要去相信,相信這個叫紅薯的當真就是能帶他們走出絕路的東西。

戰止戈那日就特地向魏景和指教過,魏景和想到難民和村民爭著表現的事,就提議可以用紅薯苗試試,於是戰止戈就說了,這紅薯苗是一茬茬長的,哪個地方表現更好就能最先領到紅薯苗。

這麽一說,被高產紅薯吊著的災民就相互監督,你敢鬧事連累大家得不到紅薯苗,不等官府出手就能先將你收拾了。

當然,也有不相信,煽動百姓鬧事的人,聲稱這只是朝廷安撫百姓的話,這些就是戰止戈需要鎮壓的對象。

為了防止民變,戰止戈還利用了魏景和用過的以工代賑法,給百姓找事做,有了事情做,再沒人有心思鬧事了。

等那些對大虞虎視眈眈的國家反應過來,大虞各地百姓基本已經被鎮壓住了,他們苦等的百姓內亂並沒有發生。

大虞這一任的皇帝反應太快,還有,能拯救一個大國的紅薯是何物?

畝產千斤怎麽可能?

他們一致認為大虞皇帝這是在欺騙百姓,以達到讓大虞暫時保持安穩的目的。

京城這邊,魏景和正在頭疼。雪是融化了,百姓們囤的油鹽也吃完了。

沒有鹽是萬萬不能的,可不光是順義縣,京城也要斷鹽了。

就在這時,有一鹽商站出來。

鹽商在災前恰好囤了上萬斤鹽,還沒賣出去,聽聞糧能換得商戶後代科舉名額,只恨自己當初沒囤糧。轉而想到自己的鹽,如今天下缺糧不缺鹽,等到吃完了鹽,又暫時無人采鹽,那便是他的機會來了。

鹽商本身就跟當地官員有門道,自是第一時間得知京城斷鹽了,立馬站出來表示願意獻出鹽,希望能換取一個科舉名額。

消息傳到承光帝這裏,二話不說就準了,還準許日後該鹽商的商號會刻在功德碑上,如此一來,大大提升了富商們的捐贈熱情。

有布捐布,有糧捐糧,但凡手裏積了大批貨物的都要往外捐,就想混個名頭,他日天下人提起的時候走路都帶風。

如此,大虞朝的貨物也開始慢慢流通起來,大虞在當今皇帝的雷霆手段中開始一點點恢復生機。

魏景和除了第一次上折子問糧種的事,之後的折子要麽是鎮國公幫忙呈到禦前,要麽是自己呈上去。這次因為不是什麽利國利民之大事,他就按規矩遞折子。

通政使司,負責掌內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訴之件。換是以前,通政使司的人定然是將一個七品縣令的折子先放到一邊吃灰的,可如今這縣令之名如雷貫耳,是在皇上跟前掛了名的人,他們哪敢怠慢。

這不,剛猶豫著要不要打開來看看是何事,值不值得呈到禦前,皇上就派人來了,只說往後只要是順義縣縣令遞上來的折子都直接送到禦前。

通政使慶幸沒有輕忽,恭恭敬敬把魏景和的折子呈上。

於是魏景和很快得到回復,是承光帝親自派周善來送的消息,還讓他挑一個版面寫,到時大虞出來的第一份天下報就有他的筆墨。

魏景和想了想,選了尋人啟事,顧及小妹名聲,就以兩三行字點出兄妹三記憶裏最深刻的事,留了大溪村地址。

就在大家期盼春暖花開的時候,邊關傳來消息,胡人來犯。

……

南邊某座城外破廟。

“將軍,京城來信,邊關不穩,讓您火速回京。”

戰止戈剛殺了一群在亂世裏燒殺搶掠的流匪,渾身都帶著殺氣。

他收起劍,大步走出破廟,接過信,翻身上馬,要走時掃了眼破廟裏的災民,“將這些人送往最近的城安置。”

“是。”

戰止戈打馬而去,與破廟裏正被領著走出來的一女子擦肩而過,馬的勁風帶起她額前的頭發,露出一張臟兮兮的臉。

籲!

戰止戈忽然勒住馬,折回到那女子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