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金多·馬拉納

本島

義正武治四年三月

金多·馬拉納從未想過自己有一日竟會放下算盤,披上盔甲,佩起寶劍。

他更喜歡看著皇帝的國庫堆滿諸島收來的錢財,而非考慮如何殺人如麻。他想把時間花在設計抓捕逃稅者的辦法上,而非制訂戰略和審讀傷亡報告。

他上學時功課很好,擅長算術,勤勤懇懇地一步一步在官路上越爬越高。他喜歡清點成堆的錢幣、成籃的大豆、成匹的布、成桶的油、成捆的魚幹、成串的貝類、成袋的米面谷子、成包的羊毛、成罐的魚鱗。將東西分門別類、各歸其位,再從清單上將它們一個個劃掉,這讓他感到很是愉悅。他很樂意把這些事做到退休。

但攝政王的命令明白無誤。不知怎麽的,他這樣一個畢生從未打過仗的文官竟成了乍國元帥,海陸空三軍總司令。

身為奴仆,就得勤勉履行自己崗位的職責。他決定先從自己的長項開始:為手頭的資源列個清單。

名義上講,乍國陸軍軍隊有十萬人。但金多·馬拉納每年對國庫收入的預測從未實現過,同理,他必須用多種方法擠掉這個數目中的水分。

首先便是領土控制問題。皇帝目前仍然有效控制的領土僅限於原屬乍國的達蘇島和如意島、西北的新月島、西南的客非島以及本島中部一塊蝴蝶狀的領土,即肥沃的熱翡卡平原和熱季拉平原。眼下,高聳的大目山脈和希納內山脈、寬闊的犁汝河及湍急的梭納陸河都是阻擋起義者的天然屏障,一望無際、難以生存的共絡際沙漠也幫了大忙。

位於本島西北角的哈安國也仍完全處於帝國占領之下。但駐紮在其他各諸侯國領土的衛隊不是投降並加入起義,就是被封鎖在駐守城中,他的指揮被徹底切斷。這些人馬是不能寫進賬簿的資產。他真正能指揮的部隊只有大概一萬人,包括完美之城周邊最為忠良的部隊。

其次,就算是仍在乍國控制下的地區,事態也並不令人放心。從達拉諸島各地強征來建設皇陵和大隧道的囚犯及服徭役者人數眾多,輕而易舉便能發起暴動。他們會對同鄉起義者表示歡迎,將其視為“解放者”,若是在帝國腹地內部與起義者裏應外合發起攻擊,後果不堪設想。

第三,海軍和空軍狀態不佳。巨型飛船所用的懸浮氣體會慢慢從綢質氣球中持續泄漏,須定期補氣,需要巨額開支來保養和運行。天下只有一處懸浮氣體的源頭,安排補氣航程變成了許多空軍司令在和平時期盡可能避免的麻煩事。除了陪伴瑪碧德雷皇帝長期巡遊的幾艘飛船,大一統戰爭結束後,大部分乍國飛船都已很久沒有起飛過了。海軍也今不如昔。除了北方尚有少許船只巡邏打擊海盜,海軍的大部分艦船都停在船塢多年,被蟲蛀得不成樣子,幾乎無法在水上漂浮。這些也都變成了賬簿上的負債。

最後,士氣低迷。馬拉納很清楚,人心所感會對如何做事有巨大影響。乍國仍是七國之一、帝國尚未建立之時,乍國百姓痛恨其他各國將他們視為缺乏教養的鄉巴佬、尚未完全開化的窮親戚。雷揚王開始征戰四方時,不得不增加捐稅來支援軍費,乍國百姓眾志成城,要為祖國在達拉諸島應有的地位奮力一搏,幾乎心甘情願地繳稅。帝國建立後,天下太平,百姓的態度便很快轉變。如今,這種希望與決心屬於六國的起義者,乍國士兵卻四下逃竄,情緒低迷,對出兵的正義性心存疑慮。

馬拉納將資產和負債清算完畢,接下來便要逐一予以改善了。這也是他輕車熟路的工作內容。在普明天治末年,以及,特別是如今的義正武治年間,皇宮都向國庫提出了許多異想天開的要求。但他總能想法一一滿足。

首先,他要將負債變為資產。可將服徭役者強征入伍,擴大皇家軍隊,還可以參戰為條件釋放囚犯和奴隸。擴招新兵之後,乍國精英部隊的老兵可以在新軍中晉升為小隊長、軍士、五十長、百夫長。可將缺乏經驗的新兵混編,以免每個小隊裏同鄉過多。將新兵分開,加以嚴密訓練,再由乍國老兵監管,他們或許可以有效抵擋起義軍攻入帝國腹地,至少能暫時抵擋一陣子。雖然不能光憑通貨膨脹從長遠角度解決預算問題,至少可救近火。

不過,若想根除起義,還要看原屬乍國的如意島和達蘇島。他得回去招募一支軍隊,由篤信乍國和帝國大業的忠誠者組成。

帝國律法嚴苛,這無所謂。乍國窮人與其他各諸侯國的貧民一樣,在帝國的枷鎖下高聲呻吟,也不要緊。若是他能燃起百姓的愛國心和榮譽感,乍國新軍就能再次逐一征服六國,重新完成瑪碧德雷皇帝的心願。此事看似遙不可及,或許充滿挑戰,和讓帝國的商賈農民遵從稅法一樣難以實現,但他不是也圓滿完成任務了嗎?稅法是驅動帝國的所有政策的縮影,或許同理,他既精通稅務管理,便也可由此及彼,通曉治國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