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吧!科幻作家的眼淚 二

迪克是一位十分值得研究的科幻作家。他的創作開始於西方科幻文學的“黃金時代”,歷經整個“新浪潮”運動,並直接影響到後世的“賽伯朋克”流派。

菲利普·K.迪克(Philip K.Dick,1928——1982)1928年12月16日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迪克與他的孿生妹妹珍一起,早產六周降生。迪克的母親似乎不夠稱職,雙胞胎出生僅三周後,珍便被電熱毯嚴重灼傷,而菲利普則陷於營養不良。在兩人被送去醫院的途中,珍不幸去世。這一事件對迪克影響極大,他後來在多部作品中不斷言說這一“雙胞胎”情結。

迪克五歲時父母離婚,他與母親一起遷居華盛頓。迪克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就讀一年後即告輟學。他酷愛音樂,曾在唱片店做過職員,並在電台主持古典音樂節目。但迪克到底不喜束縛,開始創作,並於1952年發表處女作《天外的巫伯》(“Beyond Lies the Wub”),走上職業創作之路。

在創作生涯的前十年裏,迪克主要從事短篇創作,上述被改編的作品大多誕生於這一時期。1962年,迪克的科幻長篇《高城堡裏的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問世,旋即榮獲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雨果獎與星雲獎是科幻界並列的兩項大獎)。這是一部“架空歷史”(alternate history)小說,假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軸心國而非同盟國獲勝而告終。自此,迪克轉向科幻長篇創作,接下來二十年一直如此。

除了《高城堡裏的人》,迪克一直為評論家津津樂道的作品便是後被改編成電影《銀翼殺手》、曾獲星雲獎提名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銀翼殺手》描述了2019年洛杉磯的一場追殺,退休警探受命追查一批被通緝的仿生人。整部影片的基調充滿陰郁與灰暗,展現出文明的規則和秩序與人性和情感的沖突。該片公映於迪克離世三個多月後的1982年6月25日,當時遭到極大冷遇——也許是因為影片過於晦澀,也許是因為原作前瞻性太強;與同時代的人相比,迪克總是看得太遠。

而原作《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探討的主題更為深刻。仿生人算不算人類?他們是人還是工具?何為真實何為虛幻?這些問題拷問著主人公,也拷問著每一名讀者。這部作品因其豐富內涵,被“賽博朋克”流派視為開山之作,菲利普·迪克也被尊為該流派的鼻祖。

“賽博朋克”(Cyberpunk)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興盛的科幻文學流派。信息技術革命、電腦網絡的形成以及電子意識出現的可能,使得一批反映現代科技的作品應運而生。新作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對社會文化價值進行戲謔和反思,被標以“Cyberpunk”的標簽。該詞由“控制論”(cybernetics)和新型反文化生活方式者“朋克”(punk)合成,意指具有超越傳統和極端未來主義觀念的電腦工程師。在這類作品中,主人公將大腦與網絡聯通,在高度信息化的網絡空間裏隨意漫遊。該流派的特點是:呼喚科幻文學向“硬科幻”回歸;引入信息論、控制論、生物工程等高科技內容;在文化價值觀上具有反傳統性;等等。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處女作《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1984)一舉轟動科幻界,榮獲當年度雨果獎、星雲獎以及——需要特別提到的——菲利普·K.迪克紀念獎(Philip K.Dick Award)。菲利普·K.迪克紀念獎自1982年起在美國西北科幻年會(Norwescon)上頒發,由費城科幻協會(Philadelphia Science Fiction Society)資助,以迪克的姓名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