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吧!科幻作家的眼淚 一

繁華的都市,熱鬧的街道,喧囂的人群……但整個背景缺乏陽光,隱沒於紙醉金迷的暗夜。在宏偉的樓廈之間,布滿了陰郁的角落。一陣微風襲來,淩亂的垃圾盤旋著在空中起舞。在高科技構築的文明底層,還充斥著極端的暴力與血腥……

這就是眼前這部《流吧!我的眼淚》所表現出的真實場景。

一位蓄著絡腮胡子的作家,坐在打字機前勤奮地敲擊不止。他的眼神睿智而犀利,但從他緊鎖的眉宇間流露出的顯然不是希望,倒是絕望成分居多。身旁的臟盤子裏,是他剛剛吃剩的馬肉雜碎。

這就是眼前這部《流吧!我的眼淚》的作者:菲利普·迪克。

這第二個場景,我們不能十分肯定。這部小說問世於1974年,我們不知道在創作它時,作者是否真的已經蓄有他標志性的大胡子。但對於第一個場景,我們卻十分熟悉。

——在電影《全面回憶》中,我們在火星城市中目睹了極為相似的場景。

——在電影《少數派報告》中,我們領略到未來城市中高速飛車的川流不息。

——在電影《銀翼殺手》中,這種場面更是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錯,上述電影都改編自迪克的作品。《全面回憶》(Total Recall,1990;2012年重拍)改編自科幻短篇“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1966),《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2002)改編自同名科幻短篇(1956),《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改編自科幻作品《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68)。

事實上,近年來影視界改編迪克作品已成風尚,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但迪克創作的科幻畢竟年代久遠,而且多為短篇,因而在改編時往往被注入大量現代因素,只留故事內核與原始構思。迪克喜歡在作品中探討人類生存的意義,思考時間、生命、命運、記憶、幻覺以及人類思維中理性與非理性的沖突。

——《冒名頂替》(Impostor,2002)改編自同名科幻短篇(1953)。主人公在被誣陷為外星間諜後,一邊逃亡,一邊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最後發現自己竟然真是外星人的人肉炸彈。

——《尖叫者》(Screamers,1995)改編自科幻短篇《第二代》(“Second Variety”,1953),同樣涉及身份困惑與人造生命。

——《預見未來》(Next,2007)改編自科幻短篇《金人》(“The Golden Man”,1954),描寫了一位能預見兩分鐘後未來的魔術師,主題關乎時間。

——《命運規劃局》(The Adjustment Bureau,2010)改編自科幻短篇《規劃小組》(“Adjustment Team”,1954)。小說中的規劃小組試圖對所有人的人生作出規劃與調整,主題關乎命運。

——《記憶裂痕》(Paycheck,2003)改編自同名科幻短篇《報酬》(“Paycheck”,1952)。主人公的記憶都被抹去,主題關乎記憶。

2004年8月26日,英國《衛報》公布了一項調查報告,由六十位科學家列出一個“科學家最喜愛的科幻電影”排行榜,結果《銀翼殺手》名列榜首。截至此時,改編自迪克作品的電影票房收入已累計達到七億美元!而到2009年,這一數字更是提高到十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