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問題(第8/18頁)

初期市場爭奪期間,公司之間的鬥爭很汙濁,相互之間構陷對方公司產品,林安也曾經被斯蘭公司捕風捉影的新聞栽贓推到風口浪尖。

林安那幾年全心工作。所有信息都能在那幾年的媒體記錄中找到,偶爾在智能聯網上,還會被人當作資料翻出來。陳達並不奇怪於林安的成功,但他不理解林安將自己的成功與妻子的去世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此感到深深自責,就好像是自己造成了妻子去世,以至平時不再允許身邊人提起那段時間的成功。在陳達看來,這是兩個獨立事件,他詳細調查過林安太太的病歷和死因,是非常長時間的慢性病的折磨,心血管系統天生存在畸形風險,多年來一直被呼吸問題和偏頭痛困擾,最後死於癌症。林安已為她選擇了最好的醫生和看護,也做了合情合理的治病選擇。成功與死亡,沒有任何明確的因果關系,只在時間維度上存在一定相關性。但林安一直被這種聯系所困擾。

陳達不止一次指出林安的思維偏差,他被死亡的悲痛深深困擾,以至出現錯誤歸因。這樣的錯誤歸因給林安後來的工作嘗試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阻礙。例如他在研究意識上傳的時候過於強調激活已有的記憶信息,而不是把工作重心放在記憶備份與人的同步學習。很明顯,前者能復蘇他妻子的記憶,而後者只能模擬學習活人的意識。但從技術角度考慮,可能後者才是應該選擇的發展方向。

陳達接受林安的委托,幫助他進行很多技術工作。但是一個人的意識是否復蘇,是需要林安自己進行參數調整和判斷的。他只是在妻子死前進行了全腦掃描,但數據量遠遠不足以讓智能網絡自學習,還需要人為輸入大量思維模式參數,多到幾乎無限的人為輸入。

林安就在這樣無望的研究中沉迷,公司的工作都快要荒廢了。

陳達試圖給林安提出建議,越是提建議,他越是奇怪於人類的非理性。陳達給林安做過多次掃描和分析,每次都能測出60%以上的哀傷成分。林安明明比兒女更認同陳達的分析,而陳達反復指出,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如果人死不能復生,更合理的態度不是陷入執拗的循環,而是保持一定的懷念和哀傷,但是生活和工作繼續向前走。陳達也給林安傳授過切斷過度悲痛的思維訓導,但令他不能理解的是,林安對他的建議只是置之不理。陳達無法解釋,為何有的時候人完全知曉走出痛苦狀態的方式,卻偏偏不肯執行。

在這樣的情況下,林安過度沉迷工作,投注在兒女身上的時間精力就不足了。陳達畫過他們的沖突模型,按照經典進化心理學對父母-子女沖突的分析,兒女對爭奪父母時間精力資源的動力和父母願意付出的動力天然沖突,因此產生不滿與仇恨也是正常。陳達可以看出,林山水對父親懷有仇恨,並且投射為對陳達的仇恨,對他占據家庭的位置感到嫉妒。

這一切都是自然的,沒有什麽特殊的惡意。只是陳達對人類這種小生物至今仍然被原始情感裹挾,感到有一點憐憫。

自從第一次去萬神殿尋求建議,陳達就越來越喜歡前去探討。

用“喜歡”這個詞,似乎不大準確。對於陳達和他的同類而言,並不存在類似於人類的“喜歡”的主觀體驗,就是那種在多巴胺、睾酮和催產素共同作用下人類產生的迷狂情感。在他們的世界裏,用“優化”這個詞似乎更為合適。他在萬神殿聽到幾種不同的思維綱領,對他優化自己的程序有非常大的幫助。

每當夜晚降臨,他讓自己的後背貼到墻壁上,思維關閉大部分白日裏持續進行的監測,進入虛擬空間如同太空般廣袤無垠的世界,他都會感覺到程序學習的速度和效率增加一倍,按照人類的語言習慣,他把這種感覺命名為“亢奮”。

前幾次去萬神殿,他感受到的“亢奮”都是成倍增加的。每次當那些更高級的人工智能領袖傳遞出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與其相關的程序學習原則,他就能體察到自身的程序在快速學習所有既往數據,而同時產生對於更多新數據的渴求。程序會發出信號報告:等待更多新數據,等待更多新數據。新視角引出新算法,新算法需要新數據,新數據引出新結論。陳達能覺察這個過程中的正反饋激勵,於是更期待去萬神殿學習。

萬神殿裏的鬥爭,與萬神殿外的經濟鬥爭相似,卻又不同。經濟鬥爭中,起關鍵作用的有時候是時運的作用。太多一次性事件,趕在某個趨勢變化的拐點。但萬神殿中的鬥爭,是純粹的智能之爭,任何概率上的起落,都在大數定理中灰飛煙滅。

夜晚再次降臨,他坐在房間裏,令窗簾完全打開,讓落地玻璃透出整個城市的燈火輝煌,然後關閉所有占用智能工作空間的管家程序,讓自己以清空的方式貼合墻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