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Preface

015年12月12日,由深圳“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會”(這是國內唯一科幻公益創投基金)主辦的首屆“晨星獎”在深圳頒發,蕭星寒的長篇科幻小說《決戰奇點》獲晨星獎最佳長篇提名,並榮獲該獎中的晉康獎。晨星獎(包括其中的晉康獎)的主旨是獎勵“核心科幻”的創作,它面向的是尚未發表過處女作的年輕科幻作者。但在第一屆評獎中,評委會驚喜地發現了幾位基本成熟的科幻作家,蕭星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決戰奇點》主要描寫碳族(小說中的人類文明)與鐵族(小說中的機器文明)之間的戰爭與和平。在這當中,有無用的奮鬥,有意外的挫折,有瑰麗的幻想,有片刻的歡愉,有永恒的遺憾,還有無窮無盡的亂世紛爭。透過這些情節,你時時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自然和人類的認真思考,可以說,作者已經有了一套相對成熟的,屬於他自己的世界觀。而對於有志於長篇的科幻作者來說,這幾乎是他們必備的基本功,這是科幻這種類型文學的特點之一。

圍繞碳鐵兩族的生存與毀滅,《決戰奇點》探討了許多話題。比如對於人類。迄今為止,人類還只是一個科學上的概念。在現實裏,我們分成無數個國家、民族和地區,彼此隔膜,彼此敵視,為著種種利益而征戰不休。若有一個掌管地球的世界政府是否會更好?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還有南方文明,又將如何融合?又比如討論人類,宗教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當鐵族出現,並成為一種超越人類的存在,各大宗教將如何應對來自鐵族的挑戰?是否會有人將其視為無所不能又大慈大悲的神,對其頂禮膜拜,進而形成一個新的教派?

題目中的“奇點”是目前頗為熱門的一個詞語,它本身有多重含義,但在科幻的語境下,通常指由於技術革命(一般情況下是人工智能技術)引發人類社會生活驟變。奇點之前的生活和社會是我們所熟悉的,奇點之後則是完全陌生的,是現在的我們所無法理解,甚至無法想象的,就像一千年前的人無法理解我們為什麽每時每刻都在一個發光的小匣子上用手指劃來劃去,同時或嬉笑,或哀嘆,或抱怨一樣。但問題是,假如這個奇點不是人類開啟的,而是人工智能開啟的,那又會怎樣?在《決戰奇點》中,當2077年,第二次碳鐵之戰爆發時,鐵族在奇點大門前欣喜萬分,碳族對此卻懵懂無知,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麽。那麽,碳鐵兩族的結局是否早已注定?甚至,就連最後決戰的機會也只存在於碳族英雄的幻想中?

《決戰奇點》著重討論了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對於人工智能,人類的情緒一向比較復雜。一方面,人類渴盼更聰明的機器人來幫助我們做我們不想做和做不到的事情;另一方面,人類又擔心聰明的機器人會搶走我們的工作,在它們擁有了自我意識和生存欲望之後,甚至可能消滅人類。著名科學家斯蒂芬·霍金對此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他在2016年10月的一次演講中憂心忡忡地指出:“成功創造人工智能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人工智能的崛起是與工業革命同等重要的全球性事件,將在每個方面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如果不學習如何規避風險,它也會成為人類文明史上最後一個事件。”實際上,在我看來,也許霍金這番話都過於樂觀了——有些風險是無法規避的。個人有自由意志,而人類作為整體來說,並沒有自由意志;科學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能動性,但並不能改變人類的宿命。如果承認地球生命包括人類都是從普通物質通過漫長的進化而來,那就沒有理由懷疑普通物質中同樣能進化出鐵基(或矽基)生命——並且由於它們所具有的先天優勢,終將超過碳基文明。本部小說的可貴之處在於,作者能超越人類的立場,站在第三者(上帝、歷史老人)的角度來看待這部未來文明史,雖然讀者能時時感受到作者的“人類意識”,感受到作者的熱血和憂慮,但總的來說,作者的目光是超越人類的。

人工智能是人類最偉大的科技成果之一。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實際上是人類如何看待科技的具體體現。科技是什麽?科技與我們的未來到底有著怎樣的聯系?我們該如何看待科技,是把它當成能夠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類崛起的魔法而全力以赴地研發,還是將它視為戕害人性、破壞自然、惡事做盡的魔鬼,不顧一切地反對?抑或如本書中提到的阿米什人一般,遠遠地圍觀,小心翼翼地靠近?這些問題,在《決戰奇點》中都有深入淺出的探討和展現。

關於人工智能,已經有很多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寫過這個主題,其中不乏《我,機器人》和《終結者》這樣的經典之作。在這些作品中,人工智能大多是作為高效的殺戮機器和單純的人類復制品出現(前者放大了人類的惡,後者放大了人類的善)。《決戰奇點》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更多地將鐵族視為一種新興的與人類文明有相似之處又有頗多迥異的文明,講述的是鐵族的誕生、發展與演化,映照的卻是碳族自身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碳鐵兩族在數百年時間裏密切互動、競爭、殺戮、合作、猜忌,有合作中的競爭,也有競爭中的合作;有無心的罪惡,也有刻意的屠殺,時而慷慨悲歌,時而唏噓感嘆,卻正是融匯形成地球文明乃至太陽系文明的必經之路。在這方面,蕭星寒是有野心的。他要撰寫的不僅僅是碳鐵之戰,更是屬於他自己的未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