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等待

“暴風號”進入待檢區之後,依然還要排隊。盡管地球聯邦已經給邊檢中心臨時加派了人手,但是節奏依然快不起來。

除了那些大財團旗下常年往來太非WH的固定商隊,每艘150米以上的艦船都要接受檢查,200米左右的則重點詳查。

兩個邊檢人員一組負責一條船,一艘通勤船載著10組人,不停地在待檢區的船隊當中穿梭,每艘船的檢查時間15分鐘。當通勤船放下最後一組人時,回頭正好可以去接第一組。如此循環4圈之後,正好是兩個鐘頭,檢查40艘船。然後便回邊檢中心指揮船去遞交檢查報告和視頻記錄,往返又是一個鐘頭。

在待檢區裏,這樣的通勤船足足有50艘之多,一天換人不換船可以出動400艘/次,理論上可以檢查16000條船,但因為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實際上檢出數還不到一萬。

而且據在商務運營太空城裏聽到的消息,這些邊檢人員這兩天可謂賺得缽滿盆滿。按照規定200米左右的船只都必須列入可疑船只,到臨時靠泊區等待12小時。但是其他規格艦船就沒有這種強制規定,不過這些邊檢人員卻憑借手中的權限,想盡一切辦法要將每一艘船列為可疑船只。

對於船主們而言,已經在TF1等待了兩三天,如果再被弄進臨時靠泊區繼續等待,時間成本就太高了。於是有相當一部分商船選擇向邊檢人員行賄,以避免被無辜地歸入到可疑船只的序列。

正是因為邊檢人員們為了謀取私利,浪費了不少時間與船主們扯皮,才導致效率下降,一天檢不出一萬條船。

當初得知這個消息,如果不是考慮“暴風號”的長度天然就被列入可疑船只,風宇都願意花點錢免了這些麻煩。

在待檢隊列中等待了漫長的幾個鐘頭之後,一艘通勤船終於靠了過來,送上兩名邊檢人員。

“暴風號”的實際長度是203米,但是經過外觀改造時,稍微加長艦首,以便將主炮口遮掩,因此在船籍資料裏顯示的長度是208米。盡管如此,這個長度依然屬於強制規格,將被直接歸入可疑船只。

邊檢人員看到船籍資料之後,臉色立刻變得不怎麽好看,顯然是因為沒油水可撈的緣故。莫妮卡作為陪同人員,在對方登船的時候就已經發動了“幻象”能力,並且“善意”地提醒對方的執法記錄儀沒有開啟。

正如前面所說,200米長的船作為運輸船實在是太小了,運不了多少貨。相形之下,長度達到400米的船,體積看似只有200米的8倍,但是實際倉容卻有20倍之多。

這是因為艦船的體積增大,動力爐和引擎雖然也要隨之更換大型號,但主力艦級別的引擎和動力爐體積肯定沒有驅逐艦的8倍那麽多。

就以“暴風號”為例,雖然為了配合三代躍遷引擎的消耗而更換了主力艦級別的動力爐,但體積僅僅是驅逐艦級動力爐的兩倍而已。在去除了艦尾副炮之後,艦體尺寸僅僅是比UAC的巨星級稍微加大了一圈就足夠了。

除此之外,主力艦上的駕乘人員的數量也不超過驅逐艦的兩倍,所需要的離心睡眠艙空間也就只是兩倍。艦橋和火力部也是同樣道理。如果單純從駕駛角度來說,主力艦並不需要比驅逐艦更多的人手,只是主力艦通常擔任艦隊或者編隊旗艦、候補旗艦的職責,除了艦長、大副、二副之外還會有參謀部,所以才會要求更大的艦橋空間。

也就是說,主力艦的基本硬件設施占用的空間差不多是驅逐艦的兩倍左右,其余多出來的就是倉容。

具體到“暴風號”上,基本的功能設施占據了三分之二空間,剩下的三分之一倉容就是整備艙和補給艙。

貨運飛船雖然沿用戰艦的分級體系,但是其功能用途卻完全不同。戰艦為了降低被敵軍炮火命中幾率,要求體積盡可能小;而商船為了提升運載量,要求體積盡可能大。

這樣一來,戰艦普遍顯得纖細修長,而運輸船則是膀大腰圓。甚至各國的主力艦都被刻意縮小了體積,以新亞洲的天陽級主力艦為例,長度370米,最大直徑55米,體積僅僅是“暴風號”的3倍大,而不是運輸船的8倍比例。

所以基於性價比的道理,200米左右的貨運飛船確實天然地比400米的大型運輸船可疑,一般只有那些財力有限、貨運量也不大的中小型商貿公司才會使用。

Awa-ker當初為了給“暴風號”安排一個合法合理的民間身份,以方便太非WH的過境往來,特地成立了兩家空殼小型商貿公司,一家在新非洲星系,一家在銀河系,並且虛構了雙方的交易記錄,然後照章納稅,才給這艘驅逐艦安了個民用運輸船的身份。

包括新船交付的那一次在內,之前兩次通過太非WH蟲洞的航行都是沿用這個身份,也算是這裏的老客戶了,在邊檢中心有記錄可查。如果不是這樣,“暴風號”甚至拿不到通行序列號,而是直接由聯邦軍在TF1武裝登船檢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