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一觸即發

80架量產型MS,哪怕對方是第四代機型,對風宇而言依然只是個數字。而眼前這支第9艦隊第2編隊顯然還沒有裝備MS-102量產型,所以更加不足為懼。

雖然宇宙是三維空間,對手可以從任何方向攻來,但如果不計遠程火力的話,實際能夠在近戰中參與圍攻的機動戰士不會超過6架,這是受客觀規律限制的必然結果。一旦超過這個數字,就只能采用輪流攻擊的車輪戰,實際與6架圍攻在攻擊強度上並沒有任何差異,只是能夠更加持久一些。

各國的機動小隊基礎編制都是5架,包含重裝型、遠程型和高機動型各1架,常規泛用型2架。這5位機師或許可以做到配合默契,但也僅限於小隊內。因為戰艦的搭載能力普遍有限,不同小隊的機師甚至很少見面,更談不上配合。也就只有超新星級主力艦能夠搭載6支小隊,平日裏還有機會能培養一下不同小隊機師間的配合。

而在混戰中圍攻同一個目標的6架機動戰士顯然不可能來自同一小隊,甚至因為機型差異而產生速度不同,自然做不到絕對同步,總會有個先後順序的時間差。抓住這個時間差,被圍攻機師在每一個瞬間真正要面對的其實只有一到兩個對手。

這是風宇經歷過無數次生死戰之後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

事實上在鐵球退役之後,人形機動戰士已經完全成為太空戰場主角的這個時代,各國軍方已經開始探討如何改良機動部隊編制,使得機動戰士間能夠進行更好的相互配合,發揮出更強大的戰鬥力。

但現狀是很難做出改變。

機師是個非常講究個人能力和個人英雄主義的戰鬥職業,一支配合默契的機動小隊永遠比不上一位個人能力突出的王牌機師。除非第四代MS降低成本、降低機師門檻,大量列裝之後,將機動戰士變成以前鐵球一樣的消耗品,才能改變現有的編制方式。

在此之前,機動戰士依然是以5人小隊為基礎編制和主要作戰單位。所以混戰中的普通機師甚至精英機師、高階機師如何有效圍攻準王牌、王牌機師依然是個非常困難的課題。

風宇如果願意,完全可以一個人上演長坂坡趙雲殺個七進七出的大戲,將第2編隊的80架MS打得落花流水。但是他並沒有忘記這趟出來的目的,首先還是要鍛煉“準王牌小隊”的覺醒者機師們。

對風宇來說很容易的事,對“準王牌小隊”卻是巨大的壓力。一騎討敵,如入無人之境,這種事情說起來是挺威武霸氣,但前提是需要一架性能優異的專屬定制機型和個人豐富的戰鬥經驗。而這些都是年輕的覺醒者機師們所欠缺的。

Awa-ker現在有能力研發生產專屬定制機型,風宇的座駕機動戰士WS的改造就是明證。但是為何理事會不給“準王牌小隊”的9位配備他們才專屬座駕?

肯定不是因為錢的問題,而是取決於機師們的個人能力。如果光靠錢就能砸出王牌機師,財大氣粗的UAC完全可以為每一位準王牌機師配備專屬定制機型,早就在王牌機師數量上碾壓各國。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UAC的王牌機師數量非但沒有形成優勢,反而與其對手不相上下。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就在於實戰。

培養一位王牌機師,絕不僅僅是依靠天賦這一樣先決條件,更多的是後天努力和磨練。只有通過一場場生死戰鬥的磨礪,才能將頑石雕琢成璞玉。

UAC曾經試過給準王牌機師配備高性能專屬定制機型,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戰檢驗,他們愕然發現,這些準王牌的晉級率不但沒有因此提高,反而導致戰場存活率下降。後經專家研究相關數據才發現了其中的奧妙。

每一架專屬定制機型都是王牌機師親自參與設計的,這就需要他們通過擊墜數等相關硬指標達標,來累積對機動戰士各性能參數的熟悉、理解和駕馭,才能最大化地發揮他們的戰鬥能力。

打個形象一點的比方,在機動戰士的理解和駕馭能力上,“準王牌小隊”的年輕機師和風宇相比,就像普通司機和賽車手的差距。給普通司機一部10秒鐘加速到300公裏的超跑,讓他們上賽道,絕對開不出賽車手的速度,反而會因為無法駕馭這種高速而車毀人亡。

而機動戰士遠比賽車要難得多,所以對機師的培養更要循序漸進。一個年輕機師哪怕再有天分,只要擊墜數等硬指標還未達標,就說明他的駕馭能力還不足,還不夠資格使用專屬定制機型。

“準王牌小隊”所使用的AM系列機動戰士,不考慮機型代差所造成的性能差異,僅就一些諸如速度、加速度、扭力、扭矩等基本參數來看,已經相當於風宇當年接觸的第二款機動戰士MAII,而且更多了R粒子盾。當年風宇是累積了50個擊墜數成為高階機師才獲得MAII,而這些年輕的覺醒者機師們已經是跳級使用機動戰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