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無路可走

“情況如何?”風宇走進“熱帶高壓號”駕駛艙,此時距離離開第六行星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天,但是他們依然還沒離開HM03星域。

昨天當風宇下令返航之後,高速艦便毫無耽擱地向前往F2星域的航道駛去。即便這樣,當他們抵達那條位於離散盤中的狹長通道時,卻發現一支由五艘戰艦組成的編隊已經將這條通道封鎖。

不甘心地在附近徘徊了兩小時,封鎖通道的戰艦編隊在明明能夠看到“熱帶高壓號”的情況下,卻完全沒有出擊的意思,依然恪盡職守地封鎖著航道。

盡管封鎖航道的戰艦只有五艘,和之前在第六行星衛4L4交戰的兵力相仿,不過此時對方卻是擺好了陣勢布好了防線,硬闖只能是送死。最終還是風宇選擇了退讓,下令斯圖爾特改道。

誰知在接下來的一天裏,“熱帶高壓號”在臨近的幾條大小航道都遇到了同樣的封鎖。艦長斯圖爾特最終幹脆反其道而行,向著遠離F2星域的航道駛去,也就是眼下這條通往好望角星域的主航道。

作為HM03最重要的一條航道,UAC曾經動用艦隊對這條航道進行過拓寬,以確保往來於好望角與本星域的飛船能夠暢通無阻。就是這樣一條寬敞的主航道,現在也布下了層層封鎖。

數以百萬記的太空機雷切斷了一段長達一千公裏的狹窄地段,僅留下中間一個最多通行一艘飛船或戰艦的小口。小口兩端已經有不少民用飛船排起了等待通過的長龍,淤積在主航道上。而且在小口的另一端,十艘戰艦嚴陣以待,主炮隨時可以發射。

“沒法強行通過,雷區的縱深確實不夠,一般艦隊可以輕松突破,但我們肯定做不到。專用艦沒有主炮,又沒有機動工兵,若是風上校你親自出去排雷,效率太低不說,還容易被對方主炮集火。”斯圖爾特客觀地分析。

自從SC0098年太亞WH戰役被UAC布下的太空機雷陣截斷後路而遭遇慘敗之後,新亞洲針對性地開發出了專用排雷機動戰士——機動工兵RMK。

機動工兵RMK其實是結合了工業機器人與機動戰士雙方面特點而誕生的一種後勤保障型機動戰士。其最初目的自然是用來排雷,攜帶的誘爆彈發射器能夠以傘形密集發射電磁霰彈,誘發前方四分之一球面、距離100公裏之內的太空機雷爆炸。

簡單地說,只要一架機動工兵RMK開路,發射十輪誘爆彈,便可以為“熱帶高壓號”這樣的小型艦打通這一千公裏縱深的雷區。

這款機動戰士基本沒有戰鬥力,但是厚實的裝甲可以有效防禦機雷爆炸產生的破片傷害,兩支手臂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進行更換,通常是一支多功能維修機械臂和一支手持誘爆彈發射器的常規機械臂。

機動工兵RMK的多功能維修機械臂可以在太空中實施對戰艦和機動戰士的緊急維修及更換配件工作,而這工作以前是由工業機器人來完成的。但是工業機器人最大的缺點在於智能化程度不夠,必須預先設定維修程序方能投入使用,且遙控工業機器人所使用的電磁信號在戰場上會被R粒子幹擾而導致通訊失敗。

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顯然有著自主判斷能力的人要強於工業機器人,於是機動工兵RMK便迅速地活躍於新亞洲的各主戰場上。

機動工兵RMK由於不需要執行第一線的作戰任務,對於駕駛員的要求就比較低,不需要是機師,只要有一定的維修技術和空間感就行。

機動工兵RMK目前的主要職能就是排雷和搶修兩項。排雷是設計的初衷自不必說,而搶修的最大意義在於戰場上挽回大量本可以不犧牲的戰士。其背部的戰術背包裏攜帶著發泡材料,可以隨時對破損的戰艦、機動戰士和鐵球進行填充灌注。

眾所周知,鐵球之所以被戲稱為鐵棺材,就是因為其脆弱的構造,哪怕被一發40mm粒子束武器穿透,都會導致駕駛艙氣密結構喪失。戰場上陣亡的鐵球駕駛員有相當部分並非直接被打爆的,而是因為駕駛艙及抗荷服漏氣導致被憋死或者凍死。

這款後勤保障型機動戰士出現之後,新亞洲軍的鐵球部隊戰場存活率大大提高了五個百分點。

不過這些和風宇關系並不大,他所面對的戰鬥層次太高,就算受傷也沒有時間在戰場上處理,基本不存在讓機動工兵RMK插手搶修的機會。

風宇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準備一把俗稱為高斯霰彈槍的誘爆彈發射器。高斯武器的特點就是通過一個異步線性電磁感應原動機產生一個雙極磁場,對槍膛中的磁性彈丸進行加速。是一種高效地將電磁能轉換成動能的武器。

相比於舊時代利用火藥化學能轉換動能的危險性、彈藥加工復雜性,以及巨大的後勤壓力,高斯武器顯然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其能量來源依靠戰艦的動力爐提供,通用性高,無需單獨補給。其磁性金屬彈丸加工容易,常規艦隊甚至可以依靠後勤補給船上攜帶的設備開采隕石或者矮星上的磁性材料進行就地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