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最後的變化

多個國家的媒體評論,久爾恰尼的錄音曝光只是騷亂的表象,轉型期間國家的經濟困難才是引發矛盾沖突的根源。

盡管匈牙利是中東歐國家中轉型比較順利的國家,但是,持續的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大量的失業,相當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降低。政府不斷解釋,這一切是轉型必然付出的,為了加入歐盟,必須要付出一些代價。他們勸民眾要耐心,加入歐盟以後,一切會好起來的。但現實卻讓不少人感到失望。

匈牙利國家科學院前院長格拉茨·費倫茨最近指出,匈牙利在加入歐盟之後經濟上反而有所損失,這首先歸結於政治原因。“在改革了15年後,我們在歐洲的狀況要比卡達爾體系剛瓦解時還要差。”他認為,匈牙利在社會方面所進行的某些改革過於偏激,超過了客觀條件的需求。

早在大選前,英國《金融時報》就指出,無論是誰當選總理,匈牙利都將面臨嚴重的預算赤字問題,必須馬上采取行動。

僅僅一次抗議並不是事件的終結,各國的後續反應,證明血族確實有能力做到他們想做的。

匈牙利政府的妥協是正確的。

各方面的行動,進一步加快。不同產業的交接,在暗中迅速進行。

包括一些原本不能打主意的東西,國家電視台。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都不能見光。

對於媒體的控制,寧勻十分重視,在2006年,網絡還只是傳統媒體的補充。

十年以後,網絡也不能說取代傳統媒體的地位,論客觀性,普通人對傳統媒體,尤其是電視台更多一些信任。

掌握權力的人,不甘心也沒辦法,選擇只有兩個,一個是權力縮小,一個是徹底失去,怎麽選擇聰明人都知道。

何況這種權利天然就有時限,不像獨掌的、永久的權力失去那麽痛苦。

可以說,每一個民選國家的首腦,上台的第一天起,就做好了失去權力的準備。

為了一個有限期限的權力,血雨腥風,拼出性命,沒人有這樣的勇氣。

血族要的不是所有,血族留好了後路,下台之後就有豐厚收入的工作等待自己,等待這次答應了條件的很多人。

進一步私有化的政策,已經在準備中,有其他國家的例子,有媒體配合宣傳,以及議員們的默契,成功通過是必然。

民眾感受到的變化很小,一切都在暗中進行。

除了媒體,寧勻也不準備一下子吞吃太多,那樣會消耗不良。

之後的推進如預期般順利。

血族掌握的地方,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原來原來限制私人資本進入的地方。

匈牙利推行私有化政策開始於1990年,經過8年的私有化基本結束後,國家在社會總資產中所占比例已降低到20%以下,與西歐混合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相似。

經過私有化,匈牙利的住宅、商業銀行、保險業、醫藥工業、化學工業、建築業、煙草工業、啤酒工業、食品工業、旅遊度假業、印刷業、造紙業、包裝業、食品制造與零售業已完全或絕大部分是私營企業,或外商投資、合資企業。

國家只保留了核工業、發電網、交通、廣播電視發射、27個農業經濟公司和國有森林的產權。

經過五十年來最大政治危機的“困境九月”後,匈牙利政府進一步推進私有化進程。

民眾關心的是實際利益,政府空談承諾無用。

與之前不同的,這一次國有資產大部分賣給了盛名享譽世界的紮德斯實業集團。

由於各方發力,以及特殊的歷史原因,過程很順利。

大家都相信紮德斯實業是一家有良心的好企業。

另一個血族掌控的地方,則是原來外國資本控制的地方。

匈牙利的私有化是以出售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為主要形式的。盡管匈牙利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勵匈牙利人購買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的措施,諸如賠償券購買、私有化優惠貸款、職工參與、廠長經理買斷等形式,匈牙利國內的購買力終歸是有限,只能購買中小企業、小商店、小旅店、小服務業和上市公司的散股。

對國家財產局和國家財產托管公司推出的私有化企業,匈牙利人基本是無力問津的,即便是問了一下,也絕對無力與腰纏萬貫的外國大亨們抗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外國人將匈牙利最好的企業一家家的收購了去。

從另一方面看,沒有外國資本的介入,匈牙利政府的私有化目標是難以完成的。從匈牙利大中型國有企業的出售,到國有商業銀行的出售,國家財產局和國家財產托管公司面對的談判對手和競買者幾乎都是外國公司和財團。

1995到1997年,是匈牙利銀行私有化的高潮時期。那個時期,血族掌握的紮德斯實業動作很小,根本沒意識到這是多麽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