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這是一進場就要領便當嗎?(第2/4頁)

郭政委嘆了一口氣,表情嚴肅地說,“……在這樣的世界裏,人類文明幾乎沒有什麽前途可言!但是,雖然非常不願意承認,但是根據中央智庫的分析,如果人類一直不能實現新的科技突破,發動第四次工業革命,那麽我們這些人的未來,就真的很有可能像《Overlord不死者之王》那樣黯淡無光——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從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末開始,一場科技發展的整體大停滯,已經逐漸降臨在全人類頭上了啊!”

……

對於二十一世紀初期的中國人來說,所謂科技發展的停滯,似乎是某種天方夜譚的荒謬之事。

——在“七零後”、“八零後”、“九零後”乃至於“零零後”這幾代人的成長經驗裏,“進步”一直都是時代的主軸,我們周邊的事物似乎在永不停息的變化,而科學技術就是這一切變化的幕後主宰。

一方面,科學技術滲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就在短短的三十年內,無數過去只能為精英所享有的產品和服務,迅速普及到大眾,比如手機,電腦,互聯網等等。另一方面,洶湧澎湃的科技浪潮沖擊著社會結構,促成了許多新產業的誕生和飛速發展,比如淘寶網店、智能辦公、民用電動車等等。

在大部分人看來,讓生活變得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似乎會永遠不停的發展下去,怎麽可能出現“技術停滯”這種現象呢?但事實上,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增長速度,確實已經慢了下來。

社會上的普通民眾,尤其是中國的普通民眾,之所以感覺到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快,主要是因為中國社會的科技水平長期落後於世界,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其實是用幾十年的時間消化吸收了西方三百年的科技成果。在中國融入世界的過程之中,對全世界各種先進技術成果的吸收,是采用了大口鯨吞的方式,導致了中國社會面貌的急劇變革,給普通民眾的感覺,自然就是科學技術太神奇,世界變化太迅速。

但是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在阿波羅登月成功之後的半個世紀歲月裏,除了大放光彩的IT技術外,在其它技術領域都沒有什麽革命性的改變。如果揭開全球科學界表面上的浮華與喧囂,從本質上進行審視,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在很多技術領域,人類其實已經陷入了泥沼之中。

——在航空領域,從萊特兄弟的木頭雙翼機第一次上天,到一戰的空中大廝殺,前後總共只隔了十幾年。接下來到噴氣式發動機出現,到波音747噴氣客機投入服役,跨洲越洋飛行成為常事,全球空中交通網成功建立,總共也就是六十多年的時間,其變化速度只能用日新月異來形容。

但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航空技術的發展和變革驟然減速,上世紀後半葉開始生產的波音飛機和B-52,到二十一世紀初期為止依舊雄風不減。當然,托IT技術革命的福,新型的波音客機更舒適,通訊和娛樂都更棒,但在載重量和航程上卻沒有大的突破,足以說明航空技術是在以蝸牛爬的速度前進。

在能源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旋律是燃煤和蒸汽動力,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旋律是石油和電力,第三次工業革命卻在能源方面先天瘸腳,核裂變的使用範圍依然受到很多限制,迄今全球能源市場依舊是石油和煤炭的天下。從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每一次能源危機期間,總是會有人跳出來呼籲新能源革命。但冷酷的事實卻是:到目前為止,所有光伏技術和風電技術,一直沒有得到革命性的突破,發電成本遠超火電,生產過程也談不上環保,必須要依靠政府的大量補貼才能生存。

在核能領域,從人類最早發現核裂變到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僅僅經歷了不到八年時間,可謂是神速中的神速。接下來,人類又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搞出了核聚變氫彈和核動力潛艇。但是再接下來,可控核聚變前後研究了超過半個世紀,不知道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迄今依然還是沒有一點成功的可能性。

在宇航領域,自從八十年代之後,火箭推進技術根本沒有任何稍微大一點的創新,研發航天飛機的嘗試也被證明了失敗,導致太空運輸的單位質量成本依舊居高不下,更大規模的太空探索和建設舉步維艱。論起人類沖向太空的歷程,最早起源於納粹德國二戰時期搞出的V1和V2火箭,之後過了不到三十年,阿波羅登月飛船就成功造訪月球,把人類活動範圍的空間跨度拉伸了百倍不止。當時很多科學家都樂觀地預測,人類大概在三十年內就會在地球軌道上建立起太空殖民地,同時還將會在火星登陸。而同期的《機動戰士高達》等宇宙科幻作品,也是基於上述推測,對未來人類的宇宙時代展開各種暢想。但現在看來,由於火箭推進技術沒有革命性的變化。即使再過五十年,建立太空殖民地和載人登陸火星的希望都很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