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清帝國的曇花一現(下)

總的來說,由於在後勤方面享受“後娘養”的待遇,所以陳新大帥發動的第二輪濟南攻略,依然非常缺乏科技含量:既沒有飛艇和飛機的轟炸掃射,也沒有通過【隨意門】對城市內部展開的中心突破和斬首戰術,只是由陳大帥親自帶著六萬登州軍,拖著火炮向西一路平推,準備轟開濟南城墻打進去。

而且,由於需要沿途掃蕩各個據點,並且在交通要道上駐留一部分兵力來保衛補給線,所以當登州鎮的軍旗豎立在濟南城外之時,陳新大帥麾下能夠用於攻城的有生力量,已經只剩了兩萬五千人左右而已。

然而,即使是面對這樣一個看似並不強大的對手,皇太極依舊沒有迎戰破敵的信心。

一個無可掩蓋的事實是,大清王朝的家底實在是太單薄了!

而另一個無可掩蓋的事實則是,滿洲八旗已經再也死不起人了!

要知道,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全族的時候,表面上的統治疆域看似已經延綿數千裏,堪稱當世之大國。可事實上,當時整個遼東的女真人全部加在一起也不過區區十幾萬人,之前的女真內戰,葉赫那拉部出兵一千就已經算是興師動眾了。至於努爾哈赤的核心嫡系“建州女真”,更是只有寥寥數萬部民而已。

所以,那會兒的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才會在國書中蔑稱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女真之主”。

到了皇太極上台之後,他創立了漢軍旗和蒙軍旗,又逐漸把一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擡旗”,融合進了女真人當中,這才使八旗的總人口達到了三十萬之眾。由於皇太極在位期間一直征戰不斷,消耗了大量男丁,所以這三十萬人口當中的男丁最多也就是十萬左右,而這十萬男丁若是再減去未成年的孩子和年邁的老人,真正可以上戰場的成年壯丁最多是也就六萬人。如果不是依靠八旗制度,把女真人的戰爭潛力發揮到了極限,僅憑如此單薄的人口基數,女真人根本就不可能統一遼東,更不用說入主中原了。

由於人口和兵力的限制,女真人與明帝國之間的幾次大決戰,像薩爾滸大戰,寧遠之戰和大淩河之戰都是傾巢而動,征集了國中十三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全部男丁上陣。在此次八旗入關之時,由於前一階段大淩河血戰的消耗,八旗軍的總兵力已經減少到了五萬多人。即使加上漢軍旗、蒙軍旗和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同盟軍,最多也就是八萬人上下,若非關寧軍的集體倒戈,這點兵力最多也就夠武裝打劫罷了。

然後,在北直隸、山東和南直隸的一系列戰事之中,滿洲八旗又損失了數千之眾,且一時無法補充。再接下來,隨著遼東故土的整體失陷,留守關外的十多萬八旗老弱婦孺,也隨之灰飛煙滅。

等到北京之變爆發後,雖然關寧軍並不想把事情做絕,而是讓開城門,主動釋放聚居於北京城內的八旗軍家屬離開。但在沿途地主民團的頻繁襲擊和明朝降軍的倒戈叛亂之下,當時滯留在北直隸境內的旗人們還是死傷慘重,最後只有大約六成的旗人成功逃到了山東德州,得到了自己人的保護和救援。

於是,待到登州軍發動第二次濟南攻略的時候,整個大清也只剩下了三萬多比較能打的滿洲八旗兵,外加五萬多不太能打的八旗老弱婦孺,論規模大概跟蒙古草原上的一個頂級大部落相差仿佛。不過這個遷入了中原腹地的“滿洲部落”不種地也不放羊,只是一心一意地搶劫和屠殺漢人而已。

當然,除了這三萬多名八旗兵之外,皇太極的手裏還有漢軍旗、蒙軍旗、科爾沁等東蒙古部落的盟軍,以及打著大清旗幟的明朝降軍、聞香教降軍和地主鄉勇團練等武裝力量,全部加起來不下二十萬之眾。但除了蒙軍旗和漢軍旗之外,都是只可共富貴而不可共患難的墻頭草,眼下已經變得非常之不可靠。

尤其是以科爾沁部落為首的東蒙古援軍,在確認了大清已經盡失遼東故地,連北京也換了主人,八旗殘部被困在中原進退兩難之後,原本隨駕駐紮在濟南郊外的兩萬東蒙古援軍,立刻扯掉了大清的旗幟,沒跟皇太極打一聲招呼,就果斷撕毀了盟約,拔營離開,準備跳出中原的這副爛攤子,火速返回草原老家。

在北上途中,一支科爾沁騎兵甚至還在德州洗劫了八旗眷屬的財物,一點都沒念及多年結盟的情分。

這些蒙古人想要回家,就得穿過關寧軍占據的地盤,不過既然吳襄和祖大壽這兩個著名墻頭草,連跟喪家之犬的女真八旗都不肯撕破臉,自然也不會跟這些一心回家的蒙古騎兵死磕。所以,在跟關寧軍討價還價一番,商定了買路錢的數額之後,這些蒙古人便順利通過了長城關口,回到科爾沁草原上蟄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