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遼東戰區善後方略(中)

通過跟現代世界一些氣候學專家的交流,黃石現在已經很清楚地知道。截止到目前為止,整個東北地區的小冰河時期,已經持續了差不多五十年,接下來還要繼續煎熬十幾年才會過去。按照歷史上的記錄,在這段漫長的災害時期內,遼東各地農田的糧食產量,都會降低到一個非常可悲的程度。

因此,天啟年間毛文龍麾下的明朝東江鎮軍民,雖然從地圖上看似乎占著很大一塊地方,但口糧卻始終都極度依賴山東方面的海運接濟,還有就是拉下臉皮去朝鮮敲詐勒索打秋風。可饒是如此,東江鎮的軍民每年依然是餓殍累累。等到袁崇煥下令封港絕糧之後,貌似兵強馬壯的東江鎮更是一下子就給餓垮了。

至於八旗方面,理論上還要更慘。事實上,早在崇禎初年,小冰河時期帶來的災荒,就已經讓整個遼東的農業徹底崩潰了。當時女真八旗的統治區,雖然被努爾哈赤給屠殺得一度只剩七十萬漢民,但由於大部分莊稼顆粒無收的緣故,殘余的百姓依然易子而食,米價曾高達八十兩一石,布價也漲到了二十兩一匹。

多虧了依附於女真政權的賣國晉商集團,皇太極才能夠把從中原劫掠來的財物、古董和金銀,重新販賣回關內,變現成糧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用於養活女真八旗和被擄掠來的幾百萬人口。

在這些年的明清戰爭之中,晉商集團給八旗軍提供了全部的火藥、八成的糧食和超過六成的金屬,幾乎就是女真人的總後勤部!一旦失去了晉商集團的協助,不能把這些沾滿了漢人鮮血的戰利品重新販賣給漢人,那麽貌似威風凜凜的八旗大兵,就會迅速退化到骨頭箭和獸皮衣的狀態。

而發了國難財的晉商集團,自然也從中受益匪淺,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崇禎十五年,晉商八大家就已經窖藏了上千萬的銀兩,後來還因為這些功績而得到了清朝禦賜的皇商地位,從而造就了此後晉商八大家富甲天下二百七十余年的不朽傳奇,直到近代才隨著海洋貿易的興起而逐漸衰落下來。

但是,眼下隨著整個遼東的易主,山西晉商這條曾經維系了女真八旗政權的生命線,自然也就斷了。

雖然黃石根本不覺得這些山西賣國奸商集團,在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親手葬送上千萬漢族同胞之後,居然會對皇太極抱有鐵一般的忠誠和匪夷所思的認同感,節操爆表到寧可停業破產,也要跟女真八旗共存亡。

可是,即使這些節操匱乏的晉商,在賣了大明之後不介意再出賣一次大清,繼續跟占據了遼東的華盟做生意。而生產力強大的穿越者也能拿出足夠的交易品,但黃石若想要重新跟他們牽線達成交易,讓關內晉商再次開始供貨,並且達成一個合適的價格協議,也需要一段相當漫長的時間。在此期間,光靠海參崴的屯糧顯然不足以滿足整個遼東的消費,難道還要靠【隨意門】從美洲調撥口糧?美洲那邊在吸收了上百萬移民之後,還能夠湊得出這麽多的糧食?而那邊又舍得無償拿出這麽多糧食來養活幾百萬遼民嗎?

幸好,在通過視頻電話會議,咨詢了中央的智庫專家小組之後,黃石發現自己似乎把事情想得太悲觀了。對於擁有現代科技的華盟來說,小冰河期的氣候異常,給糧食生產造成的打擊其實並沒有那麽嚴重——或者說,他有些輕視了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不知道現代農業抵禦天災的能力早已遠遠超過了古人。

所謂的小冰河期,就是指全球氣溫大幅度下降,導致各地氣候普遍異常。在草原上表現為頻繁爆發白災,導致大批牲畜死亡,迫使遊牧民族竭力向南方掠奪生活物資;而在東北和中原則表現為降水帶向南移動,導致原來的主要農業區出現嚴重旱災,使得糧食產量劇烈下降,最終造成大規模的饑荒。

粗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副相當可怕的景象。

不過,且不說降溫的事兒。古人眼中的旱災,跟現代人想象之中的旱災,真的是同一回事嗎?

具體來說,盡管今年的遼東依然在鬧旱災,可是在各位身臨其境的穿越者眼中,此時的遼河水依然是一片浩浩蕩蕩,別說什麽斷流了,連水位的下降都不很明顯。至於那種土地龜裂、植被枯萎的場面,至少在遼河沿岸,都是基本上看不到的——不過是下雨的天氣比較少罷了,這樣也算是大旱災?

但問題是,古人抵禦天災的能力,真的就是有這麽弱!

首先,古代農民播灑的種子,可不是現代那些種子公司精心研發出來的優質良種,而是各方面都差得多的原始版本,雖然或許很受後世那些“小清新”的追捧,認為那樣才是綠色無汙染的上等貨。但事實上,這些古代的“綠色莊稼”非但產量很低不說,還既不抗旱也不抗寒,動不動就會出現減產絕收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