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惟恐天下不亂(第3/4頁)

至此,後金軍大獲全勝,而明軍則是敗得慘不忍睹。

就在大淩河城內外一系列戰事的進行過程之中,為了牽制明朝的援軍,皇太極還派遣阿巴泰貝勒,率領東拼西湊出來的若幹八旗與蒙古兵馬,以及雜色漢軍,合計一萬余人,又一次繞道薊鎮,於一月初突破邊墻大舉入寇,旋即轉戰北直隸各府縣,連破各路朝廷官軍,明國滿朝文武束手無策。直至四月,阿巴泰方才在明軍“護送”之下滿載而歸,出長城之時,因沿途擄掠人口和收編降軍,人數竟已膨脹至四萬之多。

不幸之中的萬幸,本時空的登州之亂沒有像歷史上那樣發生——登萊巡撫孫元化第一次派遣自己的親信嫡系遼東軍(從東江鎮招募來的部隊,用以彈壓山東轄區的土著)走海路救援大淩河城的時候,這些早已被女真人殺破了膽的遼兵,原本是打算出海隨便轉一圈,就回來報告海上起了風暴,無法行船,以此為理由逃避去女真兵的刀下送死。誰知他們的船隊卻好死不死的,剛巧撞上了遠東公司的“移民招募船隊”……結果在現代的鋼鐵戰艦面前,兩千遼兵和主將孔有德盡數成了俘虜,目前剛剛出了海參崴的防疫隔離營,正苦哈哈地在深山老林之中當伐木工,暫時是不可能跑回山東去搞兵變了。

而待在登州的登萊巡撫孫元化,因為一直收不到消息,就真的以為他們是遇上風浪,盡數淹死了。

後來,迫於兵部的嚴令,孫元化又集結起剩下的遼東軍,由腦後生反骨的李九成率領,走陸路出山海關援救遼西,因為出兵的人數少了,軍糧和餉銀相對變得充足,所以這支遼東軍比歷史上走得更遠,一直走到深入北直隸的時候,才因為糧餉供給不上而爆發嘩變。正好阿巴泰在這時率領女真八旗偏師破關南下,已經到了這支登州援軍的附近,於是李九成果斷倒戈投韃,跟著八旗兵在北直隸狐假虎威,蹂躪了不少州縣,最終和後金軍一起出關去了遼東——期間,李九成也曾勸說阿巴泰揮師遠征登州,屆時可以跟當地遼軍裏應外合,一舉破城雲雲……但阿巴泰認為登州的距離太遠,如果孤軍深入,恐有不測,同時對新投靠的李九成也不太信任,故而否決了這個提議,在四月就返身出關了,只留下背後的一地廢墟狼藉。

另一方面,雖然在大淩河戰役結束的時候,阿巴泰已經出關撤退,戰火烽煙貌似已經告一段落,但北京的大明朝廷上下還是猶如驚弓之鳥——此時,遼鎮和北直隸的全部精兵已經盡數覆滅,前線兵力極度空虛,唯一能戰的就只剩下山海關的幾千川軍。薊鎮和遼西的邊境軍民風聲鶴唳,人人都擔心建奴接著很快就要再次大舉入寇,即便只是幾個蒙古牧民偶然出現,也能嚇得早已喪膽的邊境守兵成百上千地潰逃。

而在朝堂之上,更是群情洶洶——因為在此番兵災之中的拙劣表現,還有大淩河戰場和北直隸各州縣的慘重損失,東林黨內閣和地方上的東林黨要員一時間淪為千夫所指,其余派系的朝臣趁機發起倒閣運動,京師的科道禦史更是從去年秋天就不斷上躥下跳,彈劾孫承宗、周延儒等一幹東林重臣的奏章堆起來比人還高……沒辦法,自從在崇禎元年一舉得勢之後,東林黨在官場上的吃相就越來越難看,而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惡劣,似乎這個集團天生就是為了在朝廷裏擴張自己,排斥別人的。一時間,東林黨在明王朝的官僚體系裏一家獨大,弄得讀書人要是不入這個非法組織(東林黨從來沒得到合法承認),幾乎就沒法出頭。

至於這個非法組織的治國業績嘛,呃,還真是讓人有點不好意思開口——戰爭、修路,賑災,抗洪、水利……似乎每一樣都搞得很糟糕,尤其是好些原本應該年年投入、維護運作的水利體系,在諸位正人君子的管理下全完蛋了,以至於一旦出現大的自然災害,後果便比過去加倍嚴重。至於在戰爭方面,更是一個慘敗接著又一個慘敗。如此結怨天下、如此禍國殃民……這樣的內閣要是能穩如泰山,才是見了鬼呢!

結果,自從崇禎元年以來就在朝堂上一家獨大的東林黨,終於再也無法把持朝政,在其余各派系官員的聯手圍攻和崇禎皇帝的憤怒厭棄之下,首輔周延儒被迫辭職返鄉,其余東林要員的官位也是岌岌可危。

雖然這樣的下場明顯是咎由自取,但東林黨人可不是這麽想的,而是很委屈地認為當前朝中“妖邪日盛”,居然敢把他們這些正人君子往台下趕,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朝堂政爭敗局已定的情況下,不服輸的東林黨人繼續發動自己的各種人脈和勢力,企圖把局面重新扳回來,至少也不能再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