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節 “格裏高裏”飛行中隊(第2/2頁)

交待好手下的飛行員,飛行隊隊長“五月花”帶著一份地圖沖著林默招招手,示意他過去。

“嗨!中國人!歡迎加入我們蘇霍伊‘格裏高裏’飛行中隊!”

為了照顧到林默,飛行隊隊長使用了英語,在招呼林默的同時,他也向一旁的謝爾蓋·蘇洛托夫打了個OK的手勢。

也許是不成文的規定,大部分國家的飛行員幾乎都會使用英語,彼此間溝通並不會有多少障礙。

“嗨!你好!”林默看到對方手上的地圖就大致猜到了什麽。

傻瓜才會在後面再跟上一句“什麽事?”之類的詢問,不僅會讓對方看不起,更會使對方懷疑自己的能力。

低智商可幹不了飛行員。

“一起來吧,講一下路線,順便問一下,你的飛行代號是什麽?”

“嗯!”林默轉過頭看向蘇-27隊列中排在末尾的那架,上面臨時噴塗著“07”編號,於是他回過頭對著俄羅斯“格裏高裏”飛行中隊隊長說道:“叫我‘七號’吧。”

“好吧,嗯,‘七號’,是個好名字,我的飛行代號叫‘五月花’,很高興與你合作。”

循著林默的目光看了一眼那架蘇-27,看來中國的小朋友已經挑好了自己的座架,俄羅斯飛行隊隊長主動伸出手與林默握了一下,建立良好的關系和默契,有利於接下來的合作轉場。

“來來,大家一起過來,我來說說今天的航程,預計只需要十分鐘的飛行距離。”毫無隔閡的徑直把林默當成了自己隊伍的一員,“格裏高裏”中隊長“五月花”卡梅尼·伊萬諾夫叫攏了隊員一起,聚成了一個圈子,把自己手上的地圖攤開,然後指劃起來,說清楚了法國人給俄方的指定升空時間、航線、飛行高度及通信頻率。

為了考慮到為期一周的展覽會上,巴黎上空飛翔的戰鬥機升空架次幾乎可以對周邊任何一個國家發動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法國人抽調了精英,加強了布爾歇機場的機場塔台,以幾乎不遜色於法國國際航空港戴高樂機場的空中交通指揮容量,建立航空航天展覽會的臨時空中指揮系統。

“……好了,為了照顧我們的中國朋友,‘七號’你就跟我們的六號機,六號機的代號叫作‘鱒魚’,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的作品裏的那個《鱒魚》,有什麽疑問,隨時可以在通信頻道裏提問,最後,我先帶你適應一下蘇-27座艙的操作環境。”

蘇-27的機體和操作模式和中國的殲-11大同小異,唯一的區別就是駕駛艙內的操作台。

“格裏高裏”飛行中隊隊長帶著林默在07號蘇-27上面指點著操作要點,以及各個功能模塊的名稱,為了便於記憶,還找了一圈醫用細膠布和圓珠筆,寫上中文名稱,幹脆貼在了機艙內。

由蘇霍伊公司研發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蘇-27“側衛”,於1969年開始研制,1977年5月20日首飛,1979年投入批生產,1985年進入部隊股役。

蘇-27作為殲-11的原裝貨,也與當初有了一定的改進,作為參加本次展覽會的蘇-27提升了產品競爭力,清一色使用了更先進的AL-41F推進引擎。

在設計之初,蘇-27就留有了相當大的余地,例如中國人把蘇-27SMK拿去搞自己的“11號工程”後,改進出來的殲-11在性能參數上,甚至達到了蘇-30MKK層次,連老毛子都在驚嘆中國人的山寨能力簡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半小時的時間已經足夠讓林默掌握這架蘇-27的操作,雖然他沒操作過這款“側衛”,但他對蘇-27“側衛”的操作和航電系統其實並不陌生。

曾經在南中國海“施瑯號”航母訓練艦駕駛的殲-15(經“施瑯號”在南中國海試航後,沈飛已經將其改名為“飛鯊”)正是由蘇-33“海側衛”改進過來,蘇-33的基礎恰恰就是蘇-27,三種機型大同小異,最大的區別就是氣動力設計略有不同,而操作平台相差無幾。

因此將殲-15看成蘇-27的艦載版也不為過。

本是一脈相承,初飛“側衛”的難度系數對於林默等於零,毫無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