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行星要塞

天權工業區,第一次引力輻射打擊區域,現在已經完成了修復。鑒於第一次引力輻射對碳基生命的強大打擊,所有的人類已經疏散到了海底各處。各個工業區啟動了戰時狀態,整個海底工業區大量的有線網絡延伸到各處,疏散的人類遠程關注工業生產的狀況。一旦生產數據有問題,根據以往的對機械出現相同問題的經驗提出建議,甚至遠程控制對零件進行更換。或者對系統進行更改。

這就是戰時狀態,確保體系完整運行不出問題的戰時狀態。能以這種狀態運行基於,戰前各個部門的人類對使用生產工具的經驗。這才能遠程控制生產,這種狀態是不能在生產系統中更換新設備的,因為新設備出的問題不知道什麽情況,需要積累經驗。常用問題出現的特點可能都統計完畢了,那就可以遠程控制了。

這就像自行車,剛學會騎車的時候,雙手必須握在左右扶手上。騎車熟了單手,到最後可以雙手都放開,靠著身體平衡控制。但是如果再換一個摩托車還是要雙手都扶著車頭。

廣大的人口疏散在各地,監控工業運轉,少量的羽化者堅守在這裏。羽化者,人類絕對戰鬥主力,自然是要比蛻變者更承擔責任的。當然此時四通八達的真空管道,可以隨時將備份在遠方的幹細胞系統傳輸過來。

天權工業區,一座超級戰鬥要塞。源源不斷的戰鬥武裝從這裏生產。強大的生產力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可以這麽說,大海已經不是單純的大海了,一層層面積十六平方米的菱形結構在大海中,向著石墨網格一樣排列,並且一層一層的從最深的水層到達上方幾乎七公裏厚實的水層。

天權工業區下方,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鉆到下地幔。由於人類尚無法將自己碳基生命狀態轉換為別的方式,所以在地下是建造空間站,然後派遣液態以金屬鉛為基態的液態系統進入下方。當然地下的機器人的精度遠不及地表,地表的液態系統中現在共有數萬種納米零件協作成為一個系統,而地下的金屬鉛基態系統只有七百種顆粒,每種顆粒大小在一兩毫米之間。在高溫地下的環境中,人類的技術做了妥協。

而人類通過一個管子到下地幔建立空間站,每一寸深入都是技術的極大挑戰,空間站內部和外部的壓力的平衡,百萬大氣壓的壓力下,空間站內部已經不空,而是各種基態液體和外部壓力維持平衡。而空間站內部的液體阻力較小,有利於液態系統活動。

一步步深入地下,將控制力紮根在地幔中,人類就能利用地下環境完成一些奇特的反應,比如說巨大無比的整塊超導結構,金屬氫。在地下維持金屬氫的狀態,地表降溫是用液氦,而在地下降溫則是用地下少見的水,嗯這個溫度下應該是離子態,在地下散發會瞬間散失在巖漿中。帶走熱量,將熱量降至明顯少於周圍溫度的狀態,地殼以下的極大部分區域中,水均處於超臨界狀態。而在地幔深處的水是處於離子態狀態,動一動就極度不穩定的狀態,比同等溫度下的液態鋼鐵矽酸鹽要不穩定的多,會迅速散失。帶走溫度,這需要源源不斷的往地幔中灌水,保證金屬氫的所在處的溫度降低。

而天權工業區在地幔深處維持的金屬氫結構是一個強大的磁力裝置,金屬氫內部包裹著液態氫,而在液態氫中央就是由核反應制造的超高溫粒子流區域,這是低密度高能量區域,在強磁力的約束下,核反應僅僅維持在這個區域內,任何靠近這個區域的物質都會被離子化造成沖擊力和周圍的壓力保持平衡,就像超高溫的物體在液體中燒出來一個空泡一樣。而核反應也不會擴散到周圍的區域,因為周圍的磁場強度達不到條件。

地核核反應,地球內部高壓環境遠遠達不到木星那種自發核反應的狀態,但是人造磁場可以彌補條件。至於該項工業的汙染,(人類活動破壞原本自然環境平衡,為汙染)那就是對地幔灌水了。地幔中散失大量水究竟會對地表地殼運動造成什麽後果,這要持續數百年後才能觀察到變化。

人類在地幔中占據的空間只有一角。非常小的一角。卻制造了高密度核聚變反應堆,和地表約束在真空中的核反應系統相比,在地下常態高壓下的核反應很顯然有著更加強大的功率,當然吃下去的原料也更多,單單是輸送水下去,就是不少的量。以至於一個高密度反應堆不足以支撐管道成本輸送水的成本,需要數千個反應堆並聯。

能量,永遠不存在能量夠人類用多少年。人類用能量永遠是隨著科技爆炸而呈指數攀升的,就以現在的撞擊穩定重核素為例,制造一公斤,消耗的能量是七八個大伊萬的核彈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