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八節

  《時間之外的往事》(節選)掩體計劃——地球文明的方舟

  一、對太陽系黑暗森林打擊時間的預測。

  樂觀預測,一百至一百五十年;一般預測,五十至八十年;悲觀預瀏,十至三十年:人類生存計劃按七十年時間段規劃。

  二、需要拯救的人口數量。

  按目前世界人口遞減速率計算,七十年後約為六億至八億人。

  三、對黑暗森林打擊的總體預測。

  以三體恒星毀滅的觀測數據為基礎,建立了太陽遭到同樣打擊時的災變數學模型。對該模型的運算表明,如果太陽遭到光粒襲擊,火星軌道之內的類地行星將被全部摧毀。在打擊初期,水星和金星完全解體,地球將保留一部分體積並維持球體形狀,但其表面將被剝離,剝離深度達五百千米左右,包括全部地殼和地饅的一部分;火星表面將被剝離一百千米左右。在打擊後期,所有類地行星將由於太陽爆發物質的阻力降低軌道,最終墜落到太陽的殘存核心上,完全毀滅。

  數學模型顯示,太陽爆發的破壞力,包括輻射和擴散的恒星物質的沖擊,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即與太陽距離增大時破壞力急劇降低,這就使得距太陽較遠的類木行星能夠在打擊中幸存。

  在打擊初期,木星表面將受到劇烈擾動,但其整體結構將保持完好,木星的衛星系統將基本保持不變。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只是在表面受到一般擾動,結構保持完好。擴散的太陽物質將會對三穎類木行星的運行軌道產生一定影響,但在打擊後期,爆發後的太陽物質將形成螺旋狀的殘骸星雲,其旋轉的角速度和方向將與類木行星保持一致,不再對行星產生足以降低軌道的阻力。

  可以確定,太陽系的四顆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黑暗森林打擊後將保持完好。

  這個重要的預測是掩體計劃的基本依據。

  四、被放棄的人類生存計劃。

  1.星際逃亡計劃:

  技術上完全不可行。在規劃的時間區段內,人類不可能具備超大規模的星際遠航能力,能夠進行星際逃亡的人數只占總人口的不到千分之一,且在飛船燃料耗盡和生態系統衰揭前,找到可居住的地外行星的可能性很小。

  由於該計劃只能接納很小比例的人口,有違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在政治上也完全不可行,可能引發人類社會的劇烈動蕩和全面崩潰。

  2.遠距離躲避計劃:

  可行性很低。計劃的內容是在距太陽足夠遠的太空中建立人類居住點,以避開太陽爆發。根據模型計算,參照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太空城的防護水平,安全的距離為距太陽六十個天文單位,已越出柯伊伯帶。那個距離的太空區域資源貧乏,難以找到建設太空城市的原材料;同樣由於資源問題,太空城即使建成,人類在其中的生存也面臨難以克服的困難。

  五、掩體計劃。

  以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大巨行星為掩體,避開黑暗森林打擊引發的太陽爆發。計劃在四大行星的背陽面建設供全人類移民的太空城,這些太空城緊靠各大行星,但不是它們的衛星,而是與行星一起繞太陽同步運行,這就使得太空城一直處於四大行星的背陽面,在太陽爆發時受到行星的屏蔽和保護。計劃建立五十座太空城,每座可容納一千五百萬人左右。其中.木星背面二十座,土星背面二十座,海王星背面六座.天王星背面四座。

  建設太空城的材料取自四大行星的衛星.以及土星和海王星的星環。

  六、掩體計劃的技術問題。

  該計劃所沙及的技術基本在人類已達到的範圍之內,艦隊國際已具有豐畜的太空城建設經臉,並且已經在木星擁有相當規模的太空基地。

  也存在一些預計能夠在計劃規劃的時間內克服的技術挑戰,如太空城的位置維持。太空城不是四大行星的衛星,它們在行星的背陽面與行星保持相對靜止的狀態,且與行星的距離很近,引力會將太空城拉向行星,所以必須在太空城上安裝位置維持發動機,以抵消行星引力,保持太空城與行星間的距離。最初計劃太空城的位置位於巨行星的第二拉格朗日點①,這是位於巨行星外側的引力平衡點,沒有位置維持問題,但發現距離掩體行星太遠,難以起到防護作用。

  七、黑暗森林打擊後人類在太陽系的生存問題。

  太陽被摧毀後,太空城將依靠核聚變能源生存。這時,太陽系將呈現螺旋星雲狀態,太陽爆發後形成的殘骸星雲中將含有幾乎取之不盡的聚變燃料資源,可以很容易地大量采集,從太陽殘存內核中也有可能采集到豐富的聚變燃料,可以滿足人類長期生存的能源需求。每座太空城內可以擁有人造太陽,產生與打擊前的地球所獲日照相當的日照。從能源角度看,這時人類的資源貯備應該比打擊前擴大了許多個數量級,因為對於太陽系的核聚變資源,太空城的消耗量僅是太陽的幾億億分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太陽被摧毀竟然中止(“終止”)了太陽系核聚變資源的超級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