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5-8章(第2/15頁)



但現在已經完全變了個樣!

在視線的盡頭,已經圍繞著方舟停靠的這一片海洋區域,拉起了一道防護線屏障,防止洋流帶來的各種垃圾殘骸進入這片區域。而在防護線外,有著數條船舶,正在清理著這些來自於世界各地的末日殘骸,人類或者動物的屍體會覓地焚燒掩埋,其他物品則分門別類地收集起來,有些可以修一修繼續使用,徹底報廢的便也從海水中打撈出來,運送進規劃的垃圾場內。

在離方舟比較進的一片海域裏,已經建起了一片片的簡易住房,全部都漂浮在海面之上。

並不是因為陸地不能建房屋,而是因為此時末日過去才半年的時間。地球還不是穩定期,時常會有大大小小的地震發生。若是辛辛苦苦地在陸地建好房屋。那麽很容易就會毀於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

這種簡易的漂浮屋最初是始於荷蘭,那個身處在海平面下的國家。擁有著很強的對抗洪水與海洋災害的經驗和創意。這種漂浮屋實際上可以稱為兩棲屋,是由荷蘭建築師koenolthuis推出的。這種兩棲屋是沒有地基的,而是采用了中空的混凝土基座,並填放泡沫材料,令兩棲屋遇水有漂浮功能。防水基座的底部由鋼柱支撐,一旦潮水淹到基座就水漲屋高,房屋將會漂離鋼柱,最多可升高約5米。房屋用滑鏈拴住兩根5米高的停泊杆,在海上漲潮落潮時。住宅會沿著停泊杆升降,而不會隨波逐流,屋內的各種電線、燃氣管道也都隨著潮水伸縮。

這些兩棲屋不只是單棟的建築物,建築師采用樂高積木的方式,每一棟兩棲屋都設計成可以跟任何其他的兩棲屋相互連結扣合,單棟的兩棲屋組合在一起就會組成一片小區甚至城鎮,可以直接固定在陸地之上,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更加增強了安全性,所以現在從方舟上看過去。簡直是在海洋上生成了一個個小型城鎮。

而當洪水來臨時,相互連結的兩棲屋就會一起安全地漂浮在水面上,水漲得再高也不怕。而海嘯就沒辦法了,但至少海嘯應該會有預警。在兩棲屋內的人還有時間逃回方舟。

在末日之前,荷蘭就已蓋了幾十棟這樣的兩棲屋,但因為造價相當昂貴。每120平方米的造價約三十萬歐元,又沒有末日的威脅。所以在荷蘭推廣得並不順利。但在末日之後,卻成了第一選擇的人類住宅。在這些成片成片的兩棲屋周圍。都是覆蓋了海平面的海洋農場。同樣漂浮在海面上的兩棲屋底座,然後上面種植了各種蔬菜農作物和水果。海洋農場上辛勤勞作的人並不多,因為海洋農場的底座采用的都是自動轉化海水為淡水的裝置,底座之下還都用網圈養著海水魚類,一切都交由電腦控制,非常的方便。

只是,更令人震撼的,卻是兩棵矗立在海洋之上的“海樹”。

這兩幢建築物被稱為“海樹”,是因為它們就像是在海面上生長出來的參天大樹一樣。

每棵海樹都足有三十層樓那麽高,上寬下窄,而且這還是在海面上的高度,海面下一定也有相應的建築深度,在水上和水下都留出空間,是為了保持海樹的整體平衡。這兩棵海樹都像是植物的樹幹一般,由三十個同心橢圓組成,實際上是一座開放式的錐形建築物,上寬下窄,但因為每一層都種植著綠油油的植物,遠遠看上去就像是一棵參天大樹。

這兩棵海樹不是為了給人類住的,而是給方舟上的動植物所建造的。

畢竟末日之後的陸地環境,已經完全被破壞,在方舟之內生存的動物和植物畢竟沒有足夠的生活空間,所以這兩棵海樹便是它們新的棲息地。

海上的部分每一層的生態環境都不同,每一層都仿照樓房結構分出層次,仿造地球各處的情況,由中央電腦控制濕度和溫度,按照各地區的生態環境來布局,然後讓可以適應其中的動植物進去生活。而海樹水下的部分便是各種海洋生物的樂園。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樹最終會形成自己的生態系統,就像在末日前有些海邊國家會用沉船來充當人工珊瑚的做法一樣,但它還有上層結構可以滿足各種動植物的棲息需要。

海樹的下部是中空設計,海水可以灌進其中,穩住海樹的重心,而海面上則采用類似於石油平台的設計,一層層疊加,這樣能保證整個海樹的穩固。就算是有颶風刮過,海樹開放式的分層建築也會隨著颶風而繞著中空部位的同心橢圓圓心搖擺,可以說除非是再有末日那樣的浩劫出現,否則海樹是不會輕易被掀翻的。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隨著時間推移,這兩棵海樹終將會形成自己的生態系統,成為穩定的動植物生長的家園。等到陸地環境好轉之後,這裏將會成為這片土地動植物的種子。繼續生根發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