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零章 發表論文(第3/4頁)

岸清一卻是擺了擺手:“亡故肯定是不可能的,陳強好歹是在美國人辦的奧運會上拿到了五枚金牌,美國人不會讓陳強死在美國的地盤上,美國人還是要一些臉面的。不過我想現在的陳強,生活應該很艱辛,很潦倒吧!”

“會長,我們要不要動用一下我方駐美國的力量,給陳強來一個落井下石?”中野健次郎開口問道。

“不!”岸清一立刻否決了中野健次郎的提議,他開口說道:“中國有句話叫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現在的陳強應該很需要他人雪中送炭的時候,這也是我們爭取他的一個好機會。陳強這種人才,是帝國需要的!通知我們在洛杉磯的工作人員,找到陳強,給他提供一些幫助,然後把他請來日本!”

……

與此同時,陳強也完成了他有關亞健康的論文,他打算把論文投給學術期刊。

說到學術期刊,人們最熟悉的無非就是《Nature》和《Science》,這兩家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學術期刊。在未來要是能夠在《Nature》或者《Science》的正刊上發表一篇研究論文,足以在國內的大學裏橫著走。

毫不誇張的說,假如你是985大學的講師,一篇《Nature》或者《Science》,能夠幫你去評一個教授,甚至是獲得“青年千人”的資格。如果某位科研工作者能有一篇《Nature》加上一篇《Science》,那麽已經可以提前恭喜他,他的“院士”的資格穩了。

在三十年代,《Nature》和《Science》還不像後世那麽有重量級,當然這並不是說當時《Nature》和《Science》的論文質量不高,主要是當時科學家數量相對較少,而且科技水平也限制科學研究的效率,這導致科學論文和關注科學論文的人都比較少。而且在那個時代,科技的影響力也不像後世那麽大,所以科學期刊的影響力,也遠不如後世。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陳強很有把握自己的論文會被選中,畢竟在這個時代,“亞健康”理論可以作為一個新的科學發現,相信科學雜志會給“亞健康”一個機會的。

陳強要在《Nature》和《Science》中二選一。

《Nature》是英國的期科學期刊,距離美國隔著一個大西洋呢,所以陳強不可能選擇《Nature》,時間上不允許。

而《Science》是美國的期刊,所以陳強當然要將論文投給《Science》。

《Science》的總部在紐約,最早是由大發明家愛迪生創辦的。未來的《Science》審稿非常嚴格,需要美國科學促進會多位專家進行評審。而在1932年的時候,《Science》持有人詹姆斯-賣基恩-卡特爾還沒有去世,美國科學促進會對於《Science》還沒有完全的掌控權,所以《Science》的審稿要相對的寬松一些。

當然這主要也是因為投稿人和論文都少,所以只要是水平還不錯的論文,特別是原始研究論文,基本都能上《Science》。

陳強把自己論文寄往紐約,而後他又接受了不少報紙的采訪,而在采訪當中,陳強也是一直在鼓吹自己的“亞健康”概念,他也是借著報紙,向民眾宣傳“亞健康”的理念。

結果也正如陳強所料,“亞健康”的理念很輕易的便被民眾所接受,因為大部分人的身上都能找到陳強所描述的“亞健康”症狀。

三十年代的衛生狀況和醫療水平都遠不如後世,誰還沒個頭疼腦熱、便秘腹瀉之類的小毛病,如今這些小毛病都成了“生理亞健康”。

而且恰逢經濟大蕭條,美國經濟越來越差,失業的人越來越多,在這種氣氛之下,越來越多的人會覺得心煩意亂、急躁易怒,這就是陳強所說的“心理亞健康”。

更有很多人,不僅僅有頭疼腦熱便秘腹瀉的小毛病,還有心煩意亂、急躁易怒的情緒,一下子把生理和心理的“亞健康”全都占了。

很多美國民眾,看了報紙以後,都開始討論“亞健康”的事情。這種涉及到身體健康的時候,歷來都比較容易吸引到人們關注的目光。

可惜的是,報紙上的宣傳,也只是引起了一些小範圍的討論,而並沒有產生什麽轟動性的效應。

現在畢竟是經濟大蕭條時期,有那麽多人處於失業當中,曾經的中產階級都變成了無產階級,甚至是無家可歸者,美國社會的主流聲音也是在關注經濟問題。陳強的“亞健康”理論,在美國的經濟問題面前,就像是在一片廣闊的湖水中投入了一塊石頭,僅僅濺起了一點點水花。

大量的美國人處於失業當中,無法養家糊口,餓肚子流落街頭,這種情況下,還管什麽健康亞健康,能填飽肚子才是關鍵。

……

紐約,《Science》期刊雜志社。

審稿人特納捧著一杯熱咖啡,回到了座位上。

“最近不知道怎麽了,記憶力好像大不如從前了,而且注意力也不如以前那麽的集中,難道我真的像報紙上說的,處於‘亞健康’狀態麽?話說‘亞健康’這個概念到底是誰發明的啊,雜志社裏的好多人,都在談論亞健康的事情。”特納用嘴唇輕輕抿了一口咖啡,然後拿起了接下來的一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