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試跑跟調校(第2/3頁)

很快張一飛就來到了蒙紮賽道1號彎,這是一個被稱之為Rettifilio Tribune的組合彎,翻譯過來大概是個羅馬保民官的名字。

反正張一飛見到賽道資料的時候,不知道意大利佬為什麽要用羅馬保民官來命名賽道彎道,可能文化差異導致腦回路不怎麽正常。

組合彎道入彎角度很小,所以必須要在入彎前重踩刹車,把時速降低到1档80km/h左右,才能安全過彎。

從巔峰260km/h,急速降低到80km/h左右,這就很考驗車手對於刹車點的判斷,早了速度降低太多會被人超越,晚了速度降不下來,會在彎道失控。

試跑張一飛沒玩什麽極限,早早刹車到70km/h的速度,安全過了這個彎道。

這個彎道不單單是對於入彎要求很高,出彎之後又是一段長直道,所以要在非常短的時間裏面,把車速從之前的70~80km/h,再次提升到6档極限速度。

這就是為什麽,要降低氣流下壓力跟輪胎抓地力,就是讓賽車可以在出彎加速上占據優勢,否則彎道沒被人給超車,結果出彎直道加速被人給超了,那才真叫憋屈。

過彎感受中,張一飛覺得懸架支撐沒問題,但是氣流下壓力方面偏強了一點,出彎後的加速度張一飛覺得不給力,跟在豐田青訓中心極限加速差不多。

但要知道這輛賽車是要略強於豐田賽車,並且賽道質量也要好一些,如果只是豐田青訓基地的速度,張一飛別說什麽奪冠了,目測正賽都跑不進。

畢竟參賽選手高達30多位,而正賽名額只有20位,也就是說在排位賽階段,將有十多位車手被直接淘汰,就連正式比賽的機會都沒有。

張一飛這次目標放的很低,沒自大的認為自己會拿冠軍,最高目標就是站上領獎台就行了,下限目標是跑入正賽。

因為兩輩子都是職業車手,他知道歐洲職業氛圍有多強,這種差距就跟中超與五大聯賽的差距一樣,特別是方程式賽車,很多歐洲車手幾歲就征戰在賽道上。

相當於起跑線上你準備靠腿跑的時候,對手都已經開上車了,非酋怎麽跟氪金玩家鬥啊!

(2000年雷諾2000歐洲杯賽制跟車手數量已經查詢不到,但是按照17、18年雷諾2.0歐洲杯,參賽車手分別是34名跟28名。循環按照當年F1模式,稍微更改了一下賽制,增加了排位淘汰,保留跟F1同規模的20名車手。)

“一飛君,試跑的感覺怎麽樣?”

耳麥裏面傳來了山本右京的聲音,正式方程式比賽,車手的頭盔裏面都有通話系統,方便車隊傳達指令。

“懸架方面感覺不錯,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更硬一點,空氣下壓力能不能再調低,我感覺出圈加速度不夠強。”

張一飛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其實調校的已經很不錯,但張一飛希望更極限一點,畢竟對手太強。

“懸架不能再硬了,因為蒙紮賽道的路肩較高,很多時候極限超車跟過彎都需要借用路肩,太硬的懸架很容易損壞,風險太高。”

“下壓力可以調整,我選擇用了比較保守的方案,但問題輪胎抓地力進一步降低的話,車輛穩定性也會隨之降低,高速彎很容易出現失控,你覺得自己能掌控嗎?”

山本右京說出了調校的缺點,他確實是采取了保守策略,這就跟之前說的亞洲“通病”一樣。

不過這也是為了張一飛考慮,不單單是錢的原因,張一飛作為第一次參加雷諾職業賽事的車手,經驗跟對於賽道速度把控上很欠缺。

過於降低輪胎抓地力的話,到時候過彎或者高速變道,輪胎有可能會出現抓不住地面的現象。如果經驗欠缺處理不好,哪怕沒有出現什麽大事故,浪費過多時間也是得不償失的。

“我覺得自己沒問題,排位賽跟正賽上面,必須要進一步提高速度。”

張一飛表面笑嘻嘻,其實內心裏面還是有一種危機感的,對手太強領先太多,那麽就必須要更玩命,才能有追趕超越的機會。

“那好,把車開回維修站,我們再調校一下空氣套件跟輪胎。”

比賽工程師就是為車手服務,他們會根據車手的要求,從而不斷調整賽車數據。

這種賽車基礎調校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需要張一飛在賽道上面不斷試跑,通過車手反饋跟各種遙感監測,才能完成最合適的賽車調校。

同樣長時間的試跑跟練習,會導致車手體力消耗很大,這就是試車手存在的原因。所以山本右京必須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避免張一飛體力消耗過大,影響到後天的正式比賽。

一圈圈的試跑,張一飛不斷把賽車開回維修站進行調校,讓山本右京的壓力很大。因為某種意義上來說,山本右京自己其實也是方程式賽事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