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6章 奇幻的罐頭(一)

瓦雷斯世界當代戰爭的軍需後勤,除了要保障武器裝備的供應,還包括看似與戰爭沒有直接關聯的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羅蘭作為負責遠東軍需供應的“大總管”,考慮問題必須面面俱到。

官兵的穿衣問題容易解決,南疆新月谷地八十萬畝棉田喜獲豐收,帶動全國的棉紡織產業熱潮,足以為軍方提供充裕的棉紗,配合銀空出產的星質加工成“棉紗-星質合成纖維”,用於制造韌性超強的軍服。此外,來自露西亞山區的毛皮也將源源不斷輸送到軍工部門,生產冬季禦寒的軍大衣。

行軍打仗免不了野外宿營,羅蘭把國內主要的紡織企業主召集起來開了個座談會,列出軍需供應的清單,除了軍服被褥,還有數十萬計的帳篷和睡袋。各家廠商爭得紅了眼,都想吃到軍需訂單這塊肥肉。

羅蘭綜合考慮各家廠商的優勢和短板,將訂單分批散發下去,如果某家廠商提供的產品不合格或者沒能按期交付,立刻中止合作,將後續訂單轉給其它同業競爭者。

從作戰部隊到後勤團隊,交通運輸都是頭等大事。遠東是瓦雷斯世界第一個全面推行“軍事機械化”的國家,但是相比這個遠大的目標,當前國內的魔導汽車產量還遠遠不夠。魯道夫陛下那個“全機械化機動軍團”的夢想暫時還有點不切實際,至少就目前而言,傳統騎兵仍然是戰場上的主流,馬匹與洛斯獸距離徹底被魔導汽車淘汰出局還早著呢!

為此,羅蘭在視察龍城期間,順帶探望安東和卓雅這兩位老朋友,在他們的陪同下看了看當地的牧場,簽下一筆軍需訂單。最遲明年開春之前,龍城牧場將為軍方提供不少於5萬匹軍馬,此外還有5000頭經過體質改良的高地洛斯獸。

衣、住、行三件大事相繼安排妥當,羅蘭當前的主攻方向就剩下一個“食”字。

大軍出動,吃飯問題至關重要。成千上萬人集體行軍作戰,每天消耗的食物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在工業化以前的蒙昧時代,由於交通不便,且缺乏長期儲存食物的技術,軍糧供應體系也比較落後。當時的軍隊,講究的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軍隊開到哪裏,運糧隊和運糧船就得跟到哪裏,糧食有從國內征集的,也不乏就地掠奪、以戰養戰的野蠻套路。

顯而易見,這種後勤體系必然臃腫累贅,運輸軍糧和草料的輜重車隊甚至比作戰部隊更龐大,對人力和畜力都有極高的要求,很難支撐得起大軍團長途、長期作戰。

從地球上的經驗來看,羅蘭認為一個帝國的擴張極限,主要取決於其軍事後勤供應能力的極限。比如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將地中海變成了帝國的內湖。羅馬帝國所向披靡的征服史得益於便利的地中海運輸,借助一支龐大的後勤船隊,羅馬軍團擴張到哪裏,來自海上的後勤補給就跟隨到哪裏,大大降低了運輸壓力;反之,每當羅馬帝國的軍團遠離海濱,深入內陸作戰,失去來自環地中海的後勤補給,往日百戰百勝的銳氣便不復存在,不得不中止對外擴張的步伐。

同樣的經驗在瓦雷斯世界也適用,正如西格蒙特元帥所說:“如果一支部隊需要官兵自謀口糧,你就很難要求他們兼顧打勝仗。”

瓦雷斯各國當前的軍用口糧大同小異:除了發黴的黑面包,木柴一樣堅硬的肉幹,就只有澆上水立刻變成一碗惡心漿糊的炒面而已。

對普通士兵而言,能吃飽就算是幸運了,口味是好是壞,根本不敢奢求。

普通士兵不敢奢求,羅蘭卻不能放低要求,開動腦筋琢磨一個問題:行軍口糧是否可以進一步改良?能不能變得更便於攜帶,更耐儲存,甚至吃起來更可口一點?

順著這個思路延伸下去,羅蘭很自然的聯想到地球上最常見的一類軍糧——罐頭!

羅蘭猶記得,地球上最早的罐頭出現於18世紀末。當時正處於拿破侖戰爭時期,法國軍需供應商將經過高溫殺菌的食物密封在真空玻璃罐裏,由此發明出世界上最早的罐頭食品。拿破侖的軍團橫掃歐陸戰無不勝,其中也有“罐頭”的一份功勞。

1810年,英國人彼得·杜蘭發明了更易保存的錫制罐頭。早期的錫罐頭是錫、鉛合金,在食物本身具有酸性的情況下,鉛會進入食物,而人體攝入超過一定量的鉛含量就會導致中毒。

1915年,美國人制造出第一個鋁制易拉罐,同年鋁制的罐頭也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現代罐頭產業由此誕生。

……

玻璃易碎,錫鉛合金有毒,作為來自地球的穿越者,羅蘭當然希望一步到位,在瓦雷斯推廣鋁制罐頭盒。可惜事與願違,找傑克和杜瓦林打聽過後他才得知,瓦雷斯的煉金術師們尚未發現類似“鋁”的金屬元素。即便瓦雷斯世界的地殼中的確有鋁元素存在,還要考慮一個開采和冶煉成本的問題。須知在電解鋁技術發明之前,鋁的冶煉和提純工藝非常麻煩,產量很低,以至於直到19世紀初期,地球上的鋁制器皿仍然是貴比金銀器皿的奢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