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6章 帝國金鈔(七)

帝國政府取消票面折扣的公告,並未削弱民眾追捧金鈔的熱情,反而火上澆油,對金鈔的渴求變得更加強烈,以至於近乎失去理智。此時市面上流通的帝國公債絕大部分已經被兌換成了金鈔,人們手中沒有債券,索性拿出真金白銀,以1:1的比率去央行兌換成薄薄幾張金色紙片。

這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場面,被《聖城日報》的插畫家捕捉下來,以寫實的版畫風格印在次日出版的早報上,引起全城轟動!

人們很自然地要問,為何如此狂熱?

為什麽有人會把真金白銀換成紙幣,而且並不能從中獲得絲毫折扣?

難道從長遠來看,金鈔這種紙面上的資產,能比真金白銀帶來更大的收益?

很快就有人站出來解答這個引發全民猜疑的問題。

次日《聖城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篇重磅文章,作者正是弗蘭克的禦用智囊約翰·勞爾。

約翰·勞爾在這篇文章中回答了人們的疑問——為何要用真金白銀兌換紙幣?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有利可圖!

約翰·勞爾在文章中指出金鈔的發行是以魔晶作為抵押物,理論上任何人湊夠票面總額625金杜加的鈔票都可以去央行要求兌換1盎司魔晶。

如今用債券或者金銀兌換金鈔已經無法享受到折扣優惠,但是別忘了,魔晶這種瓦雷斯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和工業資源,本身也是一種稀有礦產,遠比金銀珠寶乃至古董字畫更具升值潛力!

一個人現在拿出真金白銀,兌換成總面額625金杜加的金鈔,乍看起來不賺不賠,但是持有金鈔一段時間,你再看市場上的魔晶價格,很可能已經上漲到每盎司650杜加金幣。

此時你手中的紙幣面額雖然還是625,但是按照政府發鈔時的承諾,仍然可以兌換成1盎司魔晶。然後你再把這1盎司魔晶按照市價賣出,最終獲得650枚響當當的金幣,與當初兌換金鈔時支付的625金幣相比,凈賺25金幣!

看出其中的奧秘了嗎?

金鈔的潛在價值遠遠大於其票面價值,持有金鈔就等於持有魔晶,隨著魔晶價格的走高,金鈔的持有人也能坐吃紅利!

這就是為何有人願意拿出真金白銀按照1:1的比率兌換金鈔,因為他們眼光長遠,看出金鈔(魔晶)的升值潛力,所以才會做出這樣一筆在常人眼中不可理喻、其實非常聰明的投資!

約翰·勞爾這篇雄文遣詞造句通俗易懂,邏輯論證井井有條,更妙的是完美迎合了公眾熱衷投機的心理需求,一經刊載就廣為傳誦,為已經熱火朝天的金鈔投機又添了一把火,把市場景氣燒得更旺。

當時間來到1623年底,持續半年的金鈔熱潮方興未艾,此時金鈔的發行價格再創奇跡,居然比票面價值更高!

12月12日,面值100金杜加的紙幣,央行對機構投資者的批發價就高達150金幣,而在二級市場上的價格更是被炒到驚人的170金幣,並且一經發行就被搶購一空!

帝國金鈔的成交價格如同脫韁野馬,看不到升值的盡頭。身在局中的人們陷入狂熱,根本不考慮這其中存在多少泡沫成分。與此同時,遠在寇拉斯堡的羅蘭也在關注著帝國金鈔的價格波動,以冷靜的心態審視這場席卷帝國各個階層的全民投機狂潮。

無論魔晶產業利潤有多豐厚,都很難為金鈔價格的瘋狂躥升找到一個合理的經濟學解答,也許只能用投機者的“集體無意識”來詮釋這一瘋漲現象。

身為來自地球的穿越者,羅蘭對這種集體喪失理智的投機狂歡並不陌生,而且猜得到最終會迎來怎樣的結局。

但是羅蘭在此期間始終守口如瓶,無論公開或私下裏,他都對帝國金鈔的價格走勢不置一詞,於沉默中等待“扣動扳機”的那一刻到來。

對於帝國當局在金融領域之外推行的改革,羅蘭倒是不介意發表看法。

1623年10月,遠東國慶節期間,羅蘭出席了寇拉斯堡大學舉辦的一場政治經濟研討會。與會者既有政府高官,也有學術界的名人和工商業界的精英。羅蘭有意將這一年一度的盛會打造成瓦雷斯世界的“達沃斯論壇”,故而還邀請了不少國外名流,其中包括“遠東王庭”各個加盟邦的執政者,也有來自迦南、斐真和海藍等國的學者、企業家和銀行家。

在會議上,羅蘭針對帝國改革發表了一篇研究綜述,並且毫不諱言地提出批評。

在羅蘭看來,弗蘭克太子作為帝國改革的掌舵人,至少犯了兩個錯誤。

其一是太過激進,急於求成;其二是忽視了政策的執行與落實環節,可謂“所托非人”——如果用地球上的典故打比方,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王安石式錯誤”。

“弗蘭克促成的這些政策,紙面上看起來都很好,問題在於由誰來執行這些政策,如何落實到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