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3章 米底亞會盟(三)

在羅蘭穿越之前的那個世界,“鰻魚效應”是盡人皆知的常識。然而在瓦雷斯世界,這還是一樁奇聞軼事,昆體良聽得入了神。雖然他從未聽說北海灣有哪位漁販用這種方式運輸鯡魚,也不確定這種方法是否真的可行,但是不難領悟羅蘭講這個故事的用意。

“殿下是說我們國內的工商業主缺乏創新動力,需要引入幾條兇猛的‘鰻魚’,給那些過慣了安穩日子的家夥一些刺激?”

羅蘭輕輕頷首,臉上沒了笑容。

“遠東建國迄今不過短短兩年,這兩年來國內的工商業成長不可謂不快,絕大多數勇於創業的人都沒少賺,我不否認他們的成功主要得益於自身的勇氣與智慧,但是我國實行的貿易保護政策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正是由於高關稅壁壘將進口商品擋在國境之外,本土企業才有寬松的成長環境,得以逐步成長壯大,然而兩年的貿易保護政策實行下來,也出現一些不好的苗頭,值得我們反思警惕。”

“如果把遠東的工業品與國外同類商品相比較,你會發現我們的產品普遍質量更差,價格卻更貴,我們體諒本土工廠創業不易,頻頻通過報刊向民眾宣傳支持國貨,廣大民眾也基於樸素的愛國情感,拿出血汗錢購買質劣價高的國貨而無怨言,然而我們的工商業主又是如何報答民眾的厚愛呢?”羅蘭臉色轉冷,話語中隱含怒氣,“為數不少的工商業主自恃占據國內市場的壟斷地位,對民眾的支持視為理所當然,對政府的貿易保護政策視為天經地義,兩年來不停的制造劣質垃圾,躺著掙錢不思進取,在這種缺乏競爭壓力的環境下,再過二十年他們也不會主動更新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只滿足於一手制造垃圾一手從民眾口袋裏掏錢!不改變這種惰性,只滿足於關起門來過日子,我們的民族企業憑什麽走出國門,拿什麽去跟國外同業競爭?一個只滿足於粗制濫造的國家拿什麽追趕世界列強,憑什麽在國際舞台上占據一席之地!”

昆體良聽得直冒冷汗。羅蘭批評的現象的確普遍存在,他本人也沒少向濟諾維抱怨工業界不思進取的壞風氣,但是從來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殿下的批評很有見地,這兩年來國內某些行業的確是過慣了躺著掙錢的舒坦日子,很應該給他們一些刺激,不過要適度,太過火了也不好,我們總不能把鯊魚塞進裝滿鯡魚的木桶裏。”昆體良半開玩笑地說。

“不愧是外交大師,‘鯊魚’這個比喻用得很恰當。”羅蘭對昆體良的語言藝術深表欽佩,笑著說:“正如你所說,我們不能一下子打開國門無限制進口,那就等於把鯊群引入自家的魚塘,自取滅亡。”

刺激要適度,既起到激勵本土企業危機意識的目的,又不至於刺激過了頭,搞出所謂的“休克療法”。

“如果把我們遠東的制造業水平比作鯡魚,當今瓦雷斯世界各國的制造業有誰稱得上鯊魚?”羅蘭問昆體良。

“斐真?”

“這是最兇猛的大白鯊。”

“海藍?”

“不如斐真兇猛,但也算是一條鯊魚。”

“亞珊帝國的制造業怎麽樣?”

“大而不強,博而不精,比起鯊魚更像須鯨。”

“那就只有迦南適合充當這條鯰魚了。”昆體良不由發笑。

“說迦南是鯰魚未免小瞧它了,但是迦南的地緣環境和資源稟賦決定了其國力很難突破瓶頸,僅就制造業而言,迦南的技術水平比亞珊帝國略強,體量則遠遜於帝國,綜合實力排在四大強國末尾,與我國的差距最小,是最切合實際的學習和趕超目標。”

地球上的經驗告訴羅蘭,落後國家在試圖追趕先發國家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要對本國的體量與資源稟賦有充分的自知之明。所謂的“後發優勢”需要滿足許多必要條件才稱其為“優勢”,比如人口這個要素,只有達到一定的教育水平才能轉化為勞動力優勢,數以億計的文盲只會變成國家的負擔。體量較小的國家有可能傾盡舉國之力專注發展一兩個高級產業,從而“彎道超車”,迅速完成所謂的“跨越式發展”,但是一個體量巨大的國家只能從產業鏈的低端逐步向上推進,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否則就會發育成一個頭重腳輕的畸形兒,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摔得滿地滾。

“就怕迦南這條魚太大太兇猛,一旦放進來,不知多少小魚被生吞。”昆體良還是對本土制造業缺乏信心。

羅蘭笑著拍了拍外交大臣的肩膀,“昆體良先生,貿易不是棋盤上的遊戲,如果我們把交易費用算入貿易框架,你就會發現進口商品並不像紙面上看起來那麽具有競爭力。”

“交易費用?”昆體良對這個詞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