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8章 豐收的季節(六)

安東尼翻看賬本的時候,羅蘭在旁邊向他介紹自己在推行農業改革期間觀察到的那些不同尋常的經濟現象。

“縱觀遠東兩百個農業改革試點,存在這樣一種普遍現象:絕大多數社員屬於帶田入社,持有農場股權;同時自己也下田勞作,每一粒糧食都凝聚了他們的汗水與勞動,他們既是農場的股東也是被農場雇傭的工人。”

如果要簡明描述這種復雜的雙重身份,羅蘭只能想到一個詞——小資產階級。

“正因為社員同時具有投資者與雇工的雙重身份,其由農業生產活動中獲得的報酬也應該分成兩類。”

“其一是公社管委會按照每個人的勞動工時和耕作效率發放的‘工資’,通常按月支付,與城裏那些按月領取薪酬的工人相似,工資收入主要用於維持家庭的日常開銷。”

“其二是到了收獲的季節,公社在抵扣應償付的貸款、農業稅、公積金、公益金等公共支出之後,剩下的糧食就是農場的凈利潤,將按照社員持有的股權比例進行分紅。”

這兩種收入的性質不盡相同,前者是農業工人的勞動所得,政府給予免稅補貼,後者則屬於投資所得,需額外繳納一筆紅利稅。

羅蘭同時也注意到,在農場中還存在一種較為少見、但是不容忽視的現象:

“少數開明地主也以行動支持政府提出的農業改革方案,主動將自己乃至家族占有的大片良田交給當地公社經營,這樣一來大地主在農場中占據的股份就比普通社員高得多,他們大多居住在城裏,平時難得下鄉看看自己的田地,更不可能親自下田耕作。”

內閣農業大臣約德爾·斯托雷平就是這類開明地主的典範,當然他也不可能親自下田做農活。這些大股東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單純的投資者,或者稱其為“農業投資家”更恰當。

“到了收獲的季節,農業投資家分享的糧食數以千百噸計,他們通常會直接把大部分乃至全部糧食賣給國家換取現金,交納紅利稅之後仍可獲得豐厚的農業投資回報。”

“至於那些沒有大地主參股的公社,比如紅石橋農場,各家耕地面積差距不大,持有的農場股份也差不多,交完公糧還能剩余的糧食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留著自家吃肯定是吃不完的,但是要賣的時候又有點舍不得,一是窮日子過慣了,怕來年歉收挨餓,多存點糧食更安全,再一個……國家規定的糧食統購價格著實偏低,只相當於城裏商品糧統銷價格的一半甚至更低,農民難免有種吃虧的感覺,所以不太情願賣糧。”羅蘭以客觀冷靜的口吻描述農民抗拒賣糧的心態。

“如果農民不願意賣糧,只靠無償征收的糧食恐怕還不足以喂飽市民階層,更不要妄想出口糧食增加財政收入,你打算怎麽解決這個難題?”安東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臉上沒了笑容。

羅蘭笑而不答,將厚厚的賬本還給駐村牧師,轉身向糧倉對面的村公所走去。

安東尼抓抓頭,帶著滿腦子困惑跟了上去。

紅石橋公社保留了原本自然村時代的建築布局,村公所門前是一座用石板鋪就的小廣場。廣場四周種著一圈頗有些年頭的大樹,樹蔭為村民提供了飯後乘涼的好所在,廣場本身則是鄉村社交生活的重要舞台,具有多重公共服務功能。

首先這裏是召開公社大會的會場,每逢有重大事件傳達,公社幹部就會在這裏召集村民發表講話。就算沒什麽大事的時候,人們也愛聚集在廣場上聊天解悶。自從建立起全國報刊分銷網絡,鄉下人也能比較方便的獲得首都出版的報刊,每逢晚飯過後,太陽尚未落山的時候,村裏那些略通文墨的人就會拿上一份最近出版的報紙來到廣場,朗讀給那些不識字的鄉親們聽,很多目不識丁的老農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了解國家大事。

此外,廣場也是村裏公用的晾曬場。特別是到了收獲的季節,稻谷在送去磨坊加工成稻米之前必須晾曬幹燥,每逢天氣晴朗的日子,廣場上就會堆滿金燦燦的稻谷,黃昏時再收起來,並不耽誤村民晚飯後拎著板凳過來乘涼、聊天、聽人讀報。

最後,每逢趕集的日子,廣場就會被來自城鎮的小販占據,轉變成臨時露天市場。羅蘭和安東尼此刻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副熱鬧場面——追隨稅警來到農場的小販大軍,以爭奇鬥艷的姿態華麗登場,牢牢霸占了鄉村生活的中央舞台,使出渾身解數叫賣自家商品。

鄉下人的物質生活相比城鎮居民更簡單樸素,很容易就被商販當眾展示的新奇商品吸引,紛紛圍攏過來看熱鬧。最初還能秉承鄉下人謹慎保守的傳統,心裏想著“我不買,就看看”,然而很快就被琳瑯滿目的商品迷得忘記初衷,按捺不住心中洶湧澎湃的消費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