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5章 重返谷地村(一)

羅蘭聽了尼古拉的回答不由失笑,拍著他的肩膀說:“無師自通學會一手飛刀絕技,這也是一種天賦,並不比弗拉基米爾的繪畫天賦差。”

尼古拉得到王子殿下贊賞,顯得有些受寵若驚,訥訥地不知該如何答謝。

羅蘭發覺他不善言辭,忽然想起能說會道的彼得,心想這兩位如果結成一對搭档,性格倒是恰好互補。

“尼古拉,聽彼得說你們是鄰居?”

“是的,殿下,彼得十歲那年就成了孤兒,我一直把他當成弟弟照看。”

尼古拉的答復促使羅蘭把剛才那個靈光一閃的念頭變成確定的安排:沉穩內斂的軍官尼古拉和活潑開朗的小牧師彼得,正適合派駐到同一家鄉村試點工作,到了鄉下陌生的環境,兄弟倆也好有個照應。

……

為期一周的實習,新晉牧師們平時跟隨司鐸前輩學習管理地方教堂的種種業務,到禮拜日這一天,還要肩負起助祭的職責,協助司鐸引領當地社區數以千計的信眾舉行彌撒,司鐸布道過後,還特地給身邊的小兄弟留下一些時間,讓他們走上布道壇講述自己是如何蒙受神啟,從而走上為教廷服務、向大眾傳播福音的聖潔之路。

羅蘭在禮拜日這天換上便裝,在寇拉斯堡周邊城鎮的社區教堂走了一圈,每到一處只停留兩三分鐘,觀察新晉牧師在布道壇上的表現。結果不出意料,多數新晉牧師沒有公開演說的經驗,布道時或多或少顯得緊張,好在經受過培訓、神啟測試和教堂實習這三階段的考驗,年輕的牧師們都被鍛煉出較好的心理素質,排除偶爾結巴停頓之類小問題,基本上都能當眾完成布道使命。

由於話題涉及到自身經歷,布道過程中很自然加入了許多生活細節和人生感悟。這些新晉牧師大多來自平民階層,他們的家境、生活方式、成長過程中面對的種種壓力與困惑,教堂中的聽眾都能感同身受,因此也更容易產生共鳴,布道的效果總體來說還不錯。

羅蘭特別觀察了彼得的表現。結果令他頗感意外,這個站沒站相坐沒坐相的“猴崽子”,走上布道壇立刻大變樣,那嚴肅的神態,犀利的眼神,刻意放慢、咬字清晰的談吐方式,宏大清亮的嗓音,使這個十五歲的少年展現出令人肅然起敬的沉穩氣質。布道的內容也以個人經歷為主,坦言自己是妓女之子,對貧民窟中的艱辛生活毫不諱言,但是並不顧影自憐,言談中多次流露出對追求知識和改變命運的樂觀態度,使得教堂中的聽眾深受感動!羅蘭在短暫的視察期間,親眼看到一位老婦人為彼得童年的遭遇落下同情的淚水,而後眼淚未幹又為他奮發向上終獲成功——這一童話般的人生轉折——露出欣慰的笑容。當彼得結束布道,台下的聽眾集體起立致以熱烈的掌聲,感謝這位少年牧師使他們的靈魂受到洗禮,重新對生活充滿信心。

禮拜結束的時候,羅蘭注意到那位衣著得體的老婦人拉著彼得的手聊了許久,還給教堂捐了一大筆錢,這才乘上私人馬車欣慰的離開教堂。

羅蘭還注意到當教眾散去,彼得便故態復萌,又恢復嬉皮笑臉的德性,還從教眾捐給教堂的水果籃裏拿了個梨子,藏在寬大的袍袖裏埋頭啃了起來。社區教堂的司鐸是一位眉清目秀的中年女牧師,懷裏還抱著一個紮朝天辮的小姑娘,看著彼得偷吃東西,既好笑又無奈的樣子,走過去低聲批評了兩句,警告他注意形象。

彼得嘿嘿嘻笑,又從袖子裏摸出一個梨,遞給司鐸阿姨的養女。小姑娘抱著梨子啃了一口,幸福地眯起眼睛,甜甜地對彼得說:“好吃!謝謝哥哥!”

女司鐸抱著小姑娘,露出無奈地苦笑。

羅蘭看到這一幕也是會心一笑,回想彼得布道時那判若兩人的神態舉止,越想越覺得有種微妙的既視感,直到第二天在首都大神殿再次見到鮑裏斯,猛然醒悟過來:彼得在布道壇上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分明是在模仿他的老師鮑裏斯!

羅蘭還記得彼得在參加培訓的時候有事沒事就去騷擾鮑裏斯,拉著大牧首閣下聊個沒完,把他老人家煩得不行。現在回想起來,彼得主動找鮑裏斯聊天,其實還有一個目的是學習老師的言談風格,這種風格正是他在布道壇上征服聽眾的法寶。

羅蘭把自己觀察到的這些細節和猜測說給鮑裏斯聽,想看看大牧首閣下作何反應。結果倒也不出意料,老牧師先是悻悻然地罵了一句“鬼精鬼精的猴崽子”,隨即便忍不住笑意,對他透露了一句真心話:“彼得在的時候我看到他就煩,可他不在這裏了,我心裏又空落落的。”

“等彼得在鄉下工作滿五年,變得更成熟一些,我會調他回首都,至於具體的工作安排,到時候還是您老人家拿主意為好。”羅蘭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