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天策之殤

大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安史之亂起。

鐵騎橫掃河北,全無一合之將。

太原等邊地緊急奏報,可惜唐玄宗還以為是那些厭惡安祿山的政敵們的下作手段。

直至十一月十五,在種種確鑿的證據下,唐玄宗才終於相信了安祿山造反的事實。急急調兵遣將,可惜為之晚矣。

精銳的邊軍遠水不解近渴,在長安和洛陽臨時招募的青壯和各地的城防軍,缺乏訓練,那是如狼似虎的百戰精兵的對手。

十二月,安軍已兵臨東都洛陽,未遇到什麽像樣的抵抗,十二月十二日洛陽陷落,東京留守李憕和禦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

十二月初一,安祿山次子安慶緒,親率大軍兵逼洛陽。不但攜帶了安祿山手下最精銳的狼牙軍,將領陣容更是豪華。軍師徐歸道坐鎮中軍,“山狼”曹將軍、“雷狼”沙叱博、“天狼”阿史那從禮分率重兵,同時還出動三大長老黑齒元佑、令狐傷和蘇曼莎。

如此精銳自然不是為了幾近空虛的洛陽城,更不是為了表面光鮮的神策軍。

大軍過洛陽城而不入,在安慶緒眼中,那不過是塊松軟的糕餅,隨時都能吃下肚。大軍的威脅只有一個,大唐立國之基,縱被千般削弱,仍舊實力彪悍的天策大營。

北邙山下,天策大營,已不復往昔。

大統領李承恩,開戰之初就被數道皇命強制調往長安,近身保衛聖上安危。

錄事參軍事朱劍秋,江湖盛傳“天下三智,唯遜一秋”。然空有才智,卻無兵可調。朱劍秋分析局勢,得出洛陽不可保的結論,這並不難。但是天策如何自處,這卻難倒了這位智者。

大統領不在,群龍無首。朱劍秋雖有定計,卻難開口。

狼牙大軍占領洛陽已成定局,未來的主戰場必然是潼關一線。但是沒有大統領的威望,讓天策們放棄大營,放棄尊嚴,不戰而退,可能麽?

朱劍秋費盡口舌,勸說留守的副統領秦頤巖,勸說宣威將軍曹雪陽,勸說總教頭楊寧。可惜,哪能想到狼牙軍來的這麽快。

秦頤巖去洛陽協調防務,被困城內。楊寧終於意識到了危機,讓朱劍秋帶人撤往潼關。可惜晚了,宣威將軍曹雪陽主動站了出來,負責斷後,為大軍撤離爭取時間。

曹雪陽領著自願留下的三千七百二十一名天策將士,鎮守天策大門。而楊寧自己,則拖著之前光明寺一戰,和眾多明教高手對決,內傷未愈的殘軀,獨守北邙山口。

狼牙大軍一到,沒有廢話,直接就開始了進攻。這是和時間的賽跑,安慶緒旨在滅了天策苗裔,曹雪陽要努力拖延時間。

攻城戰是殘酷的,天策大營的城門雖然不比洛陽長安那種雄城,但是作為當年太宗的根底,設施之完善,不下於一般大城。

狼牙軍並未一開始就投入其精銳的本陣,而是派出了手下的附庸軍團。

安祿山即已造反,也就不再顧忌天下輿論了,手下招募了一大批牛鬼蛇神。有西域的黑榜高手,有天一教的妖人,更有一些不甘心失敗的明教教眾。

明教雖然主力隨著教主陸危樓退往西域,隱姓埋名,低調發展,以圖東山再起。但還有一些不甘心失敗的,看準安祿山反叛之際,主動來投。為了聖火重燃,焚盡殘軀,明教有的是願意為了聖教拋頭顱灑熱血的教眾。更何況敵人還是滅教首兇天策府。

只是明教教眾中,有幾個人有些不很協調。他們的兵器雖然也是雙刀,但是不同於明教教眾常用的三尺左右,輕快地彎刀,而是兩把長約五尺六的怪異大刀。

而且明教教眾那叫一個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沖的最猛,殺的最狠,死傷也最重。但這七八個人,卻有點明哲保身的意思,一直遊離在戰場的邊緣,有便宜就占,有危險就退。

北邙山口,地勢狹窄,不利於大軍展開。楊寧在這裏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狼牙軍也不傻,並未在這裏浪費兵力,而是派出了兩大長老,令狐傷和蘇曼莎。區區一個內傷未愈的老匹夫,西域第一劍客就夠了,更何況還有精於《天魔惑心舞》的摘星長老蘇曼莎。

可惜,狼牙失算了。天策總教頭楊寧豈是區區年輕一輩能夠輕辱的。

蘇曼莎的魔舞對心若堅鐵的楊寧絲毫不起作用,要不是楊寧受重傷拖累,一槍就要了這位西域美女的性命。

但是蘇曼莎還是成功引發了楊寧的內傷,令狐傷接過對手,新老兩代戰在了一起。

令狐傷即使面對受傷的楊寧,也無法輕易獲勝。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寧受傷痛困擾,後繼不足,勝利在逐漸向著令狐傷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