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史上最強裁軍方案

一場流言風暴,將阿育王逼到懸崖邊上。

在這種輿論氛圍下,阿育王不僅不能從吐蕃撤軍,還要想辦法守住吐蕃,最起碼也要跟大夏達成某種協議,給本國百姓以交待。

否則的話,風波絕無法平息。

此次流言風暴的始作俑者,正是孔雀王跟笈多王,他們已經在暗中謀劃,待吐蕃之戰一結束,就合攻阿育王朝。

如此,又怎會讓阿育王朝輕易從吐蕃撤軍。

只有阿育王朝在吐蕃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他們才有獲勝的機會。

過程中,黑蛇衛亞洲司駐天竺的密探,也跟著推波助瀾,在三方勢力的共同努力下,才在最短時間內,將流言迅速發酵。

思考再三,阿育王一咬牙,決定再向吐蕃增兵五十萬,同時下令邏些城駐軍,務必堅守到援軍抵達。

能守住邏些城自然最好,就算守不住,阿育王也希望通過這五十萬大軍的接應,將大部分軍隊順利撤回國內。

只要軍隊在,阿育王就無所畏懼。

與此同時,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百姓期望,阿育王下令,出征的五十萬大軍喬裝一番,跟運輸糧草的隊伍混在一起,悄悄進入吐蕃。

阿育王是擔心,一旦被百姓知道,王朝投入兩百萬大軍,還保不住一個吐蕃,實在有損王朝威望,故而才低調行軍。

……

十月五日,京師。

阿育王先是在吐蕃實施殘酷的軍管,視吐蕃百姓如牛羊,肆意壓榨;跟著國內又陷入輿論風波,騎虎難下,顯示天竺內部暗流湧動。

歐陽朔只能感慨,真是天助大夏。

有此兩點,賈詡制定的“絞肉機計劃”基本就能夠實現,甚至因為孔雀王朝跟笈多王朝的“積極”配合,說不定還能收到奇效。

前線有捷報,朝廷這邊關於裁軍方案也有了進展。

軍機處、樞密院以及資政閣三方,聯合制定的大夏史上最大規模裁軍方案,同時也是最徹底的一次軍改方案,已經基本成型。

只待歐陽朔審核通過,就能開啟。

此番裁軍,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減少軍團一級編制,而是將軍團從七萬人規模,一律裁撤至五萬人,減員兩萬。

這就非常厲害了。

包括禁衛軍在內,大夏軍共計十九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下瞎五個軍團,再加上瀛洲兵團跟南美兵團,合計九十九個軍團。

每個軍團減員兩萬,意味著要一次性裁撤一百九十八萬大軍,裁軍比例高達28.6%,超過四分之一。

意味著每四名將士中,就有一人要退役。

裁軍之後,大夏軍將由高峰時的六百九十三萬人,縮編至四百九十五萬。

當然,裁軍不是簡單的減員,要實現軍團從七萬人編制向五萬人編制的轉變,改革的是整個軍隊編制架構,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重塑。

裁軍之前,大夏軍以十人為火,十火為隊,五隊為營,五營為旅;五旅為師團,配千人直屬大隊;五師團為軍團,配直屬旅。

裁軍之後,大夏軍仍以十人為火,設火長,所不同者就是由十火一隊改為五火一隊,共五十人,設隊正。

如此編制,是有科學依據的。

隊正作為軍中基層軍官,一次性管轄十火,有點超限,而且容易造成隊正跟營正之間管轄權的不平衡,形成頭輕腳重的格局。

除此之外,就是對隊一級的職能進行科學細分,根據任務、裝備和編成,區分為步兵隊(長槍兵隊、刀盾兵隊以及重劍兵隊)、騎兵隊、火槍手隊、炮兵隊、戰機隊、工兵隊、偵查隊、修理隊、輜重隊、炊事隊以及醫療隊。

簡而言之,就是在隊一級,基本涵蓋了大夏軍所有的戰鬥兵種跟輔佐兵種,完備程度已經跟現代軍隊相差無幾。

如此編制,好處有二。

其一,為多兵種聯合作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舉例而言,軍改之後,大夏軍在營一級,就能實現長槍兵、騎兵跟火槍手三大不同兵種之間的聯合作戰,讓戰鬥模式變得更加靈活高效。

每一種兵種都有優缺點,聯合作戰就是取長補短,將這種聯合作戰模式越往下沉,就越能提升軍隊的戰鬥力。

以往那種整個師團,乃至整個軍團都是單一兵種的編制模式,在新兵種不斷湧現的今天,顯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戰爭需求,注定只能被淘汰。

當然,這無法一蹴而就。

兵種之間如何聯合,如何搭配,如何指揮,如何解決後勤保障等現實問題,還要在此輪軍改之後,由諸集團軍在訓練跟實戰中不斷探索。

一旦運作成熟,大夏軍就將再上一個新台階。

其二,將後勤保障下沉,極大地提升了軍隊的續航能力跟靈活性。

軍改之前,師團一級配備的千人直屬大隊,以及軍團一級配備的直屬旅,其實就是經白起提議,配備的工兵、輜重兵以及醫療兵等輔助兵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