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兩種不同的態度

理查德·史密斯現年56歲,他曾在世界著名的綜合性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志》擔任過13年的編輯,如今是一家醫療科技公司的負責人。

在世界醫學領域,史密斯還是有很大影響力的。

不過史密斯被人廣泛得知,卻是在於他對癌症死亡的特殊看法,“在我看來,患癡呆症後或長或短的死亡過程是最糟糕的,因為那時你的記憶被慢慢抹掉,然後似乎突然之間死神就降臨了。而器官衰竭致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且這段時間內病人需要長期就醫、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由此,史密斯曾說過,“患癌而死是最好的死法。因為你會有時間向親友道別、反思過往、留下遺言、甚至重新回到某些特別的地方追憶過去,你還能聽喜歡的音樂、讀美妙的詩篇、向你的上帝禱告……我承認,這種死亡的方式聽上去太過浪漫,但卻是可以實現的。所以,讓我們遠離那些野心太大的腫瘤學家、停止浪費金錢治愈癌症吧!”

這種說法不出意外得到了廣泛的質疑和抨擊。

有網友表示盡管聽上去“離經叛道”,但他能夠理解史密斯的看法,“我的父親死於癌症,看到他慢慢死去我們很難受,可我們也很慶幸有機會向他說‘再見’”。

不過也有人斥責史密斯根本稱不上“醫生”,“他顯然沒有去過癌症病房,沒有親眼見過癌症病人有多麽痛苦。”

但由此引發的爭議,也讓理查德·史密斯的名字廣為人知。

這種名氣有些不太好,但沒人能否認理查德·史密斯在醫學專業領域的權威,他發表的專欄也能吸引很多專業人士觀看。

在理查德·史密斯對萬勝的研究做出“超越現有運動醫學20年水平”的評價後,其影響的就可以想象了。

不出所料,萬勝的研究立馬受到了廣泛關注,很多科學和醫學界的人士,都紛紛對研究內容發表看法。

支持和贊嘆的聲音有很多,“這真是超乎想象。他是怎麽想到這些的,用運動來做醫療恢復,想要實踐,並得出具體恢復數據,真是難以想象。現有運動醫學水平,也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恢復,而他的研究要深入的多!這項研究會給運動醫學的發展,指引了一個分枝性的大方向。”

保持觀望態度的也有,“這項研究很具有創新性,但具體能到哪一步,現在還不確定。想把研究的內容運用到實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可否認,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是值得贊揚的。”

當然,也少不了反對者,“這簡直是無稽之談!他說的理論都只存在於幻想中,根本不可能實現!”

“……”

在各種聲音中,有些體育、娛樂媒體,卻更加注意研究者的名字。萬勝,這是個中國世的名字,在西方幾乎不可能見到,卻有一個很有名氣的中國足球教練,也叫萬勝。

曼城俱樂部主教練?

對英超聯賽、世界足球有關注的人,都能把萬勝和曼城俱樂部主教練聯系在一起,於是很多非專業性的媒體就十分感興趣了,而這部分媒體才占據絕大多數。

各個新聞媒體紛紛刊載文章,不過他們並沒有確定是萬勝,所以很多標題都帶有問號,“是他嗎?”

“確定是他?”

媒體的收集信息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只經過半天實際那,調查就有了很多結果,許許多多的信息收集起來,全部都指向了一個答案,“這位叫做萬勝的研究工作者,正是曼城俱樂部主教練,也就是那個在英格蘭足球不斷創造奇跡的年輕中國人!”

首先,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名字,萬勝,這個名字99%是中國人,而中國人裏叫萬勝的也不會多,其中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名的就更少。

其次,萬勝被稱為“天才”,他在成為足球教練前,本就是名校倫敦大學學院畢業,現在也在攻讀倫敦大學學院的運動學碩士學位。

名字、天才、運動學等等,許多信息聯系在一起,就不難確認這個人正是曼城的主教練萬勝。

當然,最好的方法是找到萬勝本人確認,但想要采訪到萬勝並不容易,就算知道他入住的酒店也一樣,很多時候蹲在門口的記者,也很難見到萬勝本人,所以想得到真正的結論,還需要從其他人身上下手。

很快,萬勝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導師本·霍克華教練就成為了香餑餑。

本·霍克華感覺很驚奇,但聽到萬勝的研究內容和方向時,他根本不贊成這項研究,因為他認為這是不可能有成果的研究,可沒想到的是,萬勝在研究方面的進展順利,只用了兩年多時間,就已經有研究成果出現了。

本·霍克華看了那篇論文,另外,他也有一些萬勝的研究詳細資料,正因為如此,他才會感到非常吃驚,他沒想到萬勝居然能研究到這一步,有了這麽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