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1章 八國討奴(第2/2頁)

此後,朝鮮官民陸續發現又有大量明軍到來,只不過這些明軍看起來和二十年前的日軍差不多。

奉魏公公軍令,駐日第一軍將約三萬名日軍俘虜分批次押解過海,這些日軍俘虜將被編成皇協軍若幹旅團參與征奴戰事。

在了解到原是大明軍隊討日大勝借道朝鮮回師國內後,朝鮮百姓人人喜極,奔走相告。

民間,對大明至誠之心,不溢言表。

官方,喜憂參半。

“爾國都城,我皇軍只需百十勇士便可破之!”

早前赴漢城組建皇帝親軍聯絡司的魏學文更是放話恐嚇。

軍隊指揮權的爭執很快就傳到了光海那裏,光海哀嘆:“七十裏、百裏,猶可以為政於天下,況我國三千裏乎!何以則能秣馬燕雲,洗今日之恥也?”

次日,傳光海諭令,命都元帥議政府和兵曹不必和明朝爭執,一切順從。

至此,塵埃落定,朝鮮無條件加入討奴聯軍,並承擔討奴聯軍軍費糧草供給。

截至一月,參與討奴聯軍的各國計有大明、新日本國、朝鮮、琉球(良臣縣)、安南(糧商募兵158人),西班牙(海商私兵87人),葡萄牙(特區合作海商169人)、荷蘭(傳教士組織35人),號八國聯軍。

與朝鮮議政府方面的具體由葛三郎負責,與朝鮮軍隊的具體由魏學文負責。

曾因對日作戰失利而被連降三級的魏學文一夜間成了朝鮮炙手可熱的人物,甚至權威隱於光海之上。

但是,光海朝廷對明朝的無條件讓步卻讓朝鮮部分官員表示極度不滿,代表人物有西人黨的金瑬、李貴。

而金、李之流則與朝鮮宣祖李昖之孫,定遠君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琿之侄李倧來往過密。

由此引發了日後的漢城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