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1章 東風送我第一船(第2/2頁)

但不管浙江和福建那邊到底如何看待這個聯合艦隊,對於公公給出的整編方案上不上心,有沒有完全按照這個整編方案整頓他們的水師,公公這邊反正是投入心血的。

聯合艦隊整編方案的核心其實就是參謀作業,不難發現,參謀這個職司在艦隊官制中占了很大比例。而早在吳淞水營改編為大明皇家海軍時,魏公公就組建了參謀司。

在參謀作業這一塊,他老人家真的十分重視,早早就安排參謀司的蔣西鳳從軍中及民間挑選招募識字的年輕人,開辦參謀作業班,進行各式參謀作業的培養,如制圖參謀、航海參謀、水雷參謀、聯絡參謀、機關參謀、後勤參謀等。

這些參謀們平均年齡只有25歲,最小的只有16歲,但是其中有功名的寥寥無幾,只有兩個在蘇州店鋪當夥計的童生。

參謀司前前後後一共辦了三次訓練班,共為皇軍培養了參謀學員268名,雖然這些參謀學員所學和後世的參謀人員相比有很大的落後性,但相對於這個時代卻是先進且優秀的多了。

為了讓這些參謀學員能夠更好的將所學應用於實踐之中,公公北上之時便帶了第一批的學員,途中進行考核,根據各自成績打分以便進行分配。遼東寬奠掃擊戰時,又有參謀學員數十名隨軍,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爭考驗,如今隨著海軍、陸軍的正式成立,這些學員們便正式成為皇軍一員,從普通一兵晉升為總旗、小旗銜。

蔣西鳳主持了學員分配,其中被分到聯合艦隊的參謀學員有120人,余下148人被分在陸軍,近衛師團分得95人,台灣警備師團則分得53人。

本來蔣西鳳覺得台灣警備師團只是乙等師團,而且現在整個師團才三千多人,那些師團長、聯隊長不少人都告假回家鄉招兵去了,加上這個台灣警備師團的將領都是魏公公的親朋好友,所以怎麽看這個師團都是個三流部隊,因此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參謀人材應當優先分配在甲等師團。

可魏公公不幹啊,是,台灣警備師團是他老人家的三大姑七大姨組成的,看起來跟個家族企業似的,可正因為如此,才要加強台灣警備師團的戰鬥能力啊。而且,誰告訴你蔣西鳳咱家這個台灣警備師團永遠就是乙等師團了。在魏公公的堅決反對下,蔣西鳳這才不得不派了53名學員補入台灣警備師團。

聯合艦隊中的參謀學員,官職最高的是機關參謀,官職最低的是政務參謀。陸軍方面,則全部分配在大隊、中隊一級,因陸軍是師團制,只有師團一級設有參謀長,加之學員們年紀和資歷都不足,因而按魏公公的意思,全部擔任大隊、中隊一級的作戰參謀,協助主官進行軍事訓練、戰時負責通信、制圖、後勤等事務。

這也算是從小做起,慢慢磨練,不出意外的話,將來這一批作戰參謀中一定會踴出無數將星。

為了統一海陸兩軍的指揮權,魏公公已正式將自己提督海事太監所在本部命名為大明皇帝親軍指揮本部,簡稱大本營。大本營下設海軍參謀本部,陸軍參謀總部,各總部又下設軍事作戰司、通信聯絡司、後勤審計司、兵要地志司、文書諜報司等一系列軍事機構。

根據大本營發布的“甲寅皇軍二號訓令”表明,聯合艦隊之常備艦隊、警備艦隊;陸軍之甲等師團、乙等師團完全歸於親軍指揮本部統一指揮。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人選暫時空出,皇家海軍之常備艦隊由總兵官王大力擔任,接魏公公令後,王大力立時組織海軍上下檢修戰船,補充淡水、糧食,隨時做好升帆遠航準備。

陸軍方面,鄭鐸率領第一旅團三個聯隊隨海軍前往福建中左所,為近衛師團主力開拔做準備。

當日,魏公公親率陸海兩軍將領往碼頭送行,賦詩曰:“赤壁一戰乾坤轉,東風送我第一船!”

皇明興廢,在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