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3章 孝順(第2/2頁)

蔣方印“吱唔”一聲,他乃做過援朝經略楊鎬幕僚之人,如何不知當年大明為救朝鮮所做的付出。

毫不客氣說,就眼下大明的國力,倭人再次侵朝的話,大明絕計再難進行第二次援朝抗倭之役了。

可能關內還感覺不到這種國力的消退,但關外卻是很明顯。典型如遼東駐軍就縮減了一半,精兵強將在朝鮮損失了很多。這就導致遼東駐軍對越來越復雜的關外虜情、奴情越來越力不從心。

李成梁撤寬奠六堡的第一個理由就是軍力難支,錢糧難繼,唯有收縮。

“若那朝鮮給予我大明補償,又會如何呢?咱便不說其它,就是他朝鮮再有事,我國能視若不見?咱所說的這個利字,可說是利益,也可說是成本。國家行事,豈能不計成本!豈能只圖虛名,不求回報!”

說到這裏,魏公公想到一樁舊事,不禁感慨道:“大慶有所不知,據咱所知,萬裏之外歐羅巴有一國,其國勢大,藩屬亦眾多。然其國統領便謂各藩屬,若要其國保護,便須承擔其國錢糧軍費開支。如此,藩屬有難,其國必救。而各藩屬為求其國保護,積極獻金,無有不滿,其國官民亦對統領行為拍手稱快。這說明什麽,說明這世間事,唯利才是正道啊。”

言畢,魏公公輕擺衣袖:“朝鮮既是我國藩屬,我國自有保護義務,然朝鮮必須承擔我國壬辰戰爭損失,不容商量。”

轉身看向蔣方印,殷切盼道:“還望大慶兄能給咱修書一封於那朝藩官員,使之知曉咧。”

蔣方印沉默片刻,未幾,布告便出爐。

謂之:“大明皇帝親使內臣魏某良臣告朝鮮國:我皇帝於爾國,有萬世不忘之功矣。當壬辰板蕩之日,倭賊大入東國,八道糜爛之時,苟非我皇帝動天下之兵,則爾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然我朝為保爾國,費天下之財,耗時七年之久,國力民力皆消退。今觀爾國平定十數年,生民之樂利,皆我皇帝之賜也。我國皇帝為父,爾國軍民便為子。爾國軍民若有半分良知,便當向我國彌補戰爭損失,我國皇帝當感爾國軍民孝順,爾國再有大難,我國必傾國之兵來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