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五章 買收視

經由何啟龍的介紹,王勱才知道,收視率造假的事情,自08年就開始出現了。

最初也只是小打小鬧,幾個通曉了收視率對於制片方和電視台的重要性的娛樂圈邊緣人,得知當時的收視率調查主要通過收視調查公司樣本戶的收視反饋時,一個大膽的計劃就誕生了。

這些人想到,他們出一定的費用,買通這些樣本戶,讓他們做出虛假反饋,不就可以了?

他們先著手買樣本戶的資料,發現收視調查公司在一個地區的樣本戶只有三百多戶,他們在一個地區買通三十戶,就能將一部電視劇的局部收視率提升到一點多,他們只要有足夠多的人手,在足夠大的面積活動,就可以做到把一部收視很低的電視劇做成精品劇的收視率。

但這種操作方式一開始並沒有鋪展開,原因有幾個,首先,這是個新生事物,且作弊手段低級,很多圈內人都覺得不保險、容易出事。

其次呢,調查公司收集的樣本戶來自全國,而這些造假的人再下功夫,一開始也頂多能拿下幾十個城市,當調查公司發現部分城市跟全國數據差異很大,會組成評價小組,通過自己人的觀摩評價確定那組數據更為可信。

而且,一旦被調查公司發現某些城市的數據多次跟全國數據不符,且總是那些人的數據與眾不同,調查公司會考慮更換樣本戶,堵死這一塊的口子。

最後呢,自從某些制片方得知收視數據可以造假,就開始跟電視台簽訂按收視率確定購買費用的合同,那些電視台播了一部明明質量一般卻收視數據不錯,付了高額的購買費用卻並沒有造成爆款效應的電視劇,很快意識到這當中有問題,開始拒簽這類按收視率定價的合同。

這些情況直接導致了這個造假公司成立了幾年,一直慘淡經營,始終沒有形成規模、獲取他們設想的大利益,公司的創始人有些灰心,就考慮把公司賣掉。

他們找了北圈和京圈的幾家大公司,想把公司打包賣給他們,這些公司在經過調研之後,都覺得這個公司的作用很雞肋,所以遲遲下不了決心把它買下。

何啟龍跟北圈和京圈的大佬們都有些交情,有一次他帶了一位資深投資戰略專家跟幾位北圈和京圈的大佬們一起吃飯,席間大家說起此事,這位海歸說了句:

“這個公司想做起來,只有跟收視調查公司、電視台結成利益共同體,把自己的收入給他們分一份兒,通過他們倒逼那些質量平平卻想要好收視的制片方,有錢大家一起賺,才不會有什麽問題。”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幾位大佬一合計,就分頭找電視台和調查公司商議此事,待他們都找到了合適的代言人,然後這些人就一起,在香江設立了一家影視調查咨詢公司,專門做起這個生意。

何啟龍還告訴王勱:“這個影視調查咨詢公司成立的時間就是2011年的十月份,後來吳麗娜簽約在我這裏,聽說過這件事,她那部《錦衣冷玉》播出的時候,就想讓我買收視,鑒於這個公司剛成立,我想先觀察一下,那些買了收視的電視劇,會受到什麽反噬或者不利影響,就拒絕了她的請求。”

聽說了這個公司的發展軌跡,王勱就知道自己為什麽對這一塊一無所知了,那幾年他正在做盛一桐的經紀人,盛一桐從不演電視劇,他自是不會關注電視劇收視率的事情。

而何啟龍披露出來的這個消息,讓王勱的心裏很涼,這樣說來,以後電視劇的收視率就做不得準了,像劉黎黎這樣的演技,也完全可以通過買收視來炒熱度、做紅自己了!

試想一下,如果劉黎黎這樣的演技,主演電視劇的收視率跟晨星主演的電視劇收視差不多,對晨星這樣的好演員,將會是多大的打擊?!

他一直設想的清平世界、公平競爭,終究只是他和晨星這樣正派的人的夢想罷了!

見王勱情緒不高,何啟龍安慰他:“我暗地觀察了兩年,發現這個公司也有諸多局限性,首先是這個公司的股東人數眾多,這就造成了所有的股東都不能運用自己的股東身份給自己搞特殊,任誰想要把收視率做上去,都要一樣地掏錢。

其次呢,分蛋糕的人多了,費用就上去了,據我所知,目前買一集電視劇的收視率需要30到50萬元,這麽大筆的款項,很多制片方如果支付了這個費用,肯定要虧得一塌糊塗。所以目前願意掏這個錢的制片方並不多。

而據我估計,這次買收視說不定就是吳麗娜的個人行為,她急著翻身重回一線,所以做事不擇手段,賠錢也要把自己的熱度做上去,如果是她自己出錢,她肯定舍不得一買到底,她這部劇六十多集,估計頂多買上三十集左右的收視,這樣下來,平均收視也高不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