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根由(第2/3頁)

阿福默默地聽著,半晌,問:“嫂嫂,阿兄在哪,我想見他。”

韓烈營中裏有事情,因此回來的晚。阿福見了他才知道,原來是賀蘭韜光遣了使者來,想讓韓烈發兵,跟他一起攻打洛陽。信是司馬子如寫的。

“阿兄是怎麽回的?”

韓烈道:“我手裏的兵也不多。能用的,也不過幾千人。這個時候形勢不明,我怎麽能貿然站隊。我答應了他了,說我要先籌措糧草,拖一拖再說。”

阿福從他語氣裏,隱約聽出了態度:“哥哥你怎麽能答應他呢?賀蘭韜光現在是在造反,他們要殺了陛下。洛陽現在有危險,哥哥為何不派兵救援,還跟這個賀蘭韜光眉來眼去。”

韓烈道:“朝廷也並未求援,我當然是靜觀其變。”

韓烈臉色有些古怪:“何況,我畢竟是太原王手底下出來的人。這件事情,終歸是陛下先挑起的。太原王死的冤枉。我手下這些將士,都是代北出身,聽說太原王被殺,聚在營中哭了好幾日。我是他們的主將。我要是現在站到陛下那頭去,別人怎麽看我?別人會認為我是忘恩負義。”

韓烈的態度搖擺,阿福不是第一天知道了:“那阿兄打算怎麽辦?跟賀蘭韜光一起,攻打洛陽,替太原王報仇?”

韓烈道:“我要是這樣做,便是對陛下不忠。”

“那阿兄是打算隔岸觀火,兩頭不幫了。”

韓烈看了她一眼,好像是生怕她不高興。

她雙手交疊握著,坐在榻上,倒沒生氣,只是有些惆悵的樣子:“我總算是明白,他為什麽執意不肯再要我,一定要和我斷絕關系。不是真的因為忌憚皇後,而是因為我是韓烈的妹妹。他早就知道以阿兄的出身和立場,是絕不可能站他那邊的。阿兄你們這些人,根本就沒有把他當成皇帝,否則又怎麽可能說什麽,幫他就是背棄太原王,忘恩負義的話。”

她突然想起了很多事。

她想起剛在他身邊時,公公黃瑾就勸她,跟韓烈劃清界限。她記得黃瑾當時原話說:“陛下不是蠻不講理的人,你說實話,他自會體諒你。只是,你若是說了,就等於在他心裏種下了一根刺,往後他看你,可就不是原來的眼神了。那你不如趁早離了宮去。”

阿福擡頭望著他:“阿兄,其實你不希望我嫁給他,是吧?你寧願養著個來歷不明的私生子,也不願意我嫁他。”

韓烈道:“我當初在葛榮手下。葛榮是叛軍的賊首。你哥哥我,是起義造反的出身。我為什麽要去投奔太原王?太原王為什麽願意收留我?皆因我們這些都是北人。咱們北人,跟朝廷,跟中原士族,向來水火不容勢不兩立。葛榮造反是因此,六鎮起義是因此,河陰之變,還是因此。陛下登基之後,若能重用北人,我們自然尊奉他。可他不願為太原王做嫁衣。河陰之變,我們這些人,殺了他太多親信,又攛掇太原王稱帝,犯了大忌,所以他登基後一直想方設法地排抑北人,為河陰遇難的朝臣平反。這次,幫助他殺太原王的,依然是那些中原士族。你以為陛下殺太原王,只是因為忌憚太原王?是那些中原士族,整日在陛下面前煽動。他們是在報河陰之仇。”

“哥哥怎麽知道,他們是在報河陰之仇。”

韓烈道:“還不夠明顯嗎?大赦的詔書中都說了。太原王的罪名,就是在河陰屠戮朝臣,這是禍根。他們是恨的咬牙切齒了。他們問河陰的罪,你哥哥我也是禍首。而且攛掇太原王登基,我第一個該殺。賀蘭韜光正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會掉頭不顧逃出洛陽,現在發了瘋要報復。”

阿福覺得從韓烈嘴裏聽到這句話,有些陌生。

“可陛下不是已經下詔赦免了你們。”

“血海深仇,是能一句話說赦免就赦免的嗎?要是能赦免,當初河陰之變剛發生時陛下就已經赦免了太原王,為何現在太原王又死了?而且給他定罪的詔書中,又提起河陰之變?誰都不傻。不過是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先安撫,等沒利用價值的時候再亮刀子。皇帝不會信我們忠誠,我們也不會信他仁慈。你要是嫁給了他,有朝一日,像太原王這樣,撕破了臉,你是要哥哥,還是要丈夫?”

韓烈道:“我知道你在想什麽。你想取代皇後,想給你和孩子一個名分。阿兄也盼你能嫁個好人,可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可以背叛太原王,我也可以支持陛下。但我不可能從北人的陣營,跳到中原士族的陣營。沒人會跟著我跳,中原士族也不會接受我。”

阿福張了張嘴:“我……我沒有想取代皇後,我也不要名分……”

她總是心裏不喜歡皇後,覺得她是雲郁仇人的女兒,他們的婚姻是一場充滿脅迫的利用和交易。殊不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