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承德府(第6/12頁)

老畢給柯羅威教士解釋了一下,北京往西北,出了張家口以外,叫“口外”;往東北,出了山海關以外,叫“關外”。而赤峰恰好位於兩者之間,是聯系東北、直隸與蒙古的必經之處,五路通衢,商埠雲集,是塞外一處重要的樞紐,物產豐富。這次去赤峰,老畢承認自己打算回程時弄點兒正北黃芪,只要能運回京城,利潤頗豐。

一談起生意經來,老畢開始喋喋不休。柯羅威教士發現老畢這個人對外地風土毫無興趣,只關心買賣能不能賺錢,便放棄了攀談的打算。他把車廂簾子拉上,想圖個清靜,卻發現還得面對虎皮鸚鵡的不停聒噪。

從北京到承德府,整個車隊走了足足七天。這一路除了鸚鵡和老畢的嘮叨之外,沒有發生任何令人不快的意外。動物們的狀況都很穩定,連脾氣最惡劣的兩匹虎紋馬都認了命,老老實實跟在車後頭走。

承德府是清朝皇帝在夏季避暑時居住的宮殿,同時也是一條文明的分界線。

它的城門巍峨高大,氣度不凡。一進城,柯羅威教士就感覺到,這裏的建築和京城風格差不多,但居民的氣質卻有了些許變化,他們講話嗓門變得更高,步伐也大了很多,穿著直率而鮮明。柯羅威教士在中國待了這麽久,憑借著敏銳的觀察力,已經可以分辨其中的微妙差異——戴瓜皮帽的是北上的山西皮貨商人,他們總喜歡眯起眼睛,用細嫩修長的手指拈著唇邊的兩撇短須;穿藍色單袍和紫色平頂氈帽的是蒙古牧民,他們臉膛黑紅,皮膚粗糙,雙腿因為常年騎馬而微微外撇;還有些虬髯大漢,他們腰纏緊布帶,敞開短衫,沖過路的人投來警惕的目光,多半是來自滄州的鏢師了;只有滿洲官吏們仍舊冷漠呆板,一如京城。

他們把車隊停在了距離承德府衙門最近的一處場子,然後老畢帶著柯羅威教士來到當地衙門,辦理通行手續。教士拿出總理衙門出具的許可布教文書和公理會總堂簽發的介紹信,遞給接待他們的一位官員。這位官員帶著忌憚和輕蔑草草翻了一遍,深深地打量了柯羅威教士一眼,拿起報關單子,拖著長腔兒問道:“大象、獅子、狒狒、蟒蛇和虎紋馬?這都是些什麽東西,為何要運去赤峰?”

柯羅威教士耐心地解釋,他希望能在草原上建一個動物園。官員聳聳鼻子,對這個陌生的名詞充滿警惕。他問道:“這和傳教有關系嗎?”

“嗯……沒有直接關系,您可以把它們當成兩件事。”

官員抖了抖那封介紹信:“可是總堂開具的介紹信上,只說了讓你去赤峰傳教哇,並未見到有許可開辦動物園的字樣。上頭既未批準,這關防,如何能蓋?”

柯羅威教士這才發現,總堂會督玩了一個小花樣,只替他傳教的事務背了書。這一下子,讓他的處境變得很尷尬。

官員把下巴高高擡起來,似乎抓住了他的痛腳:“不要以為我沒見過教堂,咱承德府也有一間。裏面的洋和尚我打過交道,知道你們洋教是怎麽做事的。人家老實本分,除了念經就是種菜,可從來沒帶著這麽多稀奇古怪的動物瞎溜達。”

柯羅威教士一聽,眼神倏然一亮:“承德府內的教堂,是在哪裏?”

官員冷冷地哼了一聲,沒有回答。站在一旁的老畢偷偷提醒了一句,柯羅威教士才如夢初醒,掏出一枚銀圓,動作生澀地放在桌面上。官員發出不滿的嗤聲,拿起銅煙槍吸了一口,身子紋絲不動。老畢推開柯羅威教士,伸開五指將銀圓罩住,慢慢拖回來,然後從桌子底下塞過去。官員這才放下煙槍,接過賄賂,然後緩緩拿起關防,在上頭砰地蓋了個血紅的印章。

柯羅威教士想趕緊把文書取回來,官員卻用巴掌給扣住:“等一下,我還要査驗一下才成。”

洋人的新玩意兒太多了,保不齊又有什麽花招。這是有先例的,先前灤平有傳教士申請傳教,說要額外修建一座貞女院和老頭會,沒想到他們借著這個名頭,在教堂旁邊的山上開了礦,差點兒惹出一起教案來。

朝廷對傳教這事雖然無可奈何,但具體的管束還是挺嚴格的。以策萬全,官員決定親自去看看。

在老畢和柯羅威教士的帶領下,官員帶著幾個隨從來到停放車馬的大場地。他注意到,教士的車隊四周很空曠,其他商隊都刻意保持著距離。

官員先看到了萬福,他此前只在廟裏的菩薩造像上見過大象,親眼看到活的,還是第一次。萬福經過幾天長途跋涉,風塵仆仆,看起來十分疲憊。四只腳掌上的裹腳布還沒取下來,底部幾乎被磨穿,臟兮兮的看不出本來顏色。

官員饒有興趣地圍著萬福轉了一圈,還用手裏的煙槍輕輕戳了一下。萬福只是不滿地甩了甩鼻子,沒有做出其他反應。然後官員又檢查了狒狒、虎紋馬和蟒蛇。官員對那條巨大的蟒蛇興趣最大,悄悄地問老畢,能不能把這條蛇給他拿來泡酒。教士婉拒了這個請求,讓官員有些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