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第2/3頁)

蘇青玉道,“也可以了,不過沒你們這邊這麽紅火。”

“哎,誰讓我們這邊沒啥大單位呢,捧不了鐵飯碗,只能自己找個飯碗了。”

說是這麽說,這老板娘臉上卻一點羨慕的神色都沒有。

蘇青玉知道,那是因為這開店子肯定收入不少啊。

可比捧著鐵飯碗要賺錢。

一頓飯吃完,大家吃飽喝足了,高高興興的被兩口子送出門,讓他們下次還來吃飯,以後再來還給送吃的。

“這也太好了吧,”有學生感慨。

蘇青玉道,“一方面是他們人好,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競爭,你們沒發現,他們門口都貼了東西了。”

學生們在路上走著,各家各戶一看,什麽免費喝海鮮湯啊,買面送湯之類的……各種好處。

“這就是市場活躍的好處啊。”

有同學立馬看出來了,“以前都認為這些做生意是投機倒把,但是當投機倒把的多了起來,也是有利的,他們為了增加競爭優勢,反而會讓利。”

也有同學反駁,“咱也不能這麽算,這些經濟政策也是要根據國情來看的,之前打擊投機倒把那是因為咱們物資匱乏,只能由國家統一分配調度,才能維持平穩,現在物資豐富起來了,自然就要改變政策了。”

“對,所以說,經濟政策不能單獨說好還是不好,咱們一窮二白的時候,總不能用西方經濟體系吧,這樣一來,稀少的物資到了資本家手裏,他們如果哄擡物價,最後苦的是老百姓。”

大家各抒己見,討論的不亦樂乎。

蘇青玉覺得那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還真是有道理。

真正從學習的角度來觀察人民群眾的需求,以及國家發展情況,才能制定適合的經濟政策,而不是如同一些狂熱的改革派以及固執的頑固派一樣,事實證明,華國要走的不是簡單的改革路和守舊路,是一條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路線。

而這路線,將會是他們這一代人去走出來。

雖然只是在附近吃了頓飯,轉了轉,大家也是收獲不少,回到住處就開始寫學習心得體會。

把這裏的情況和自己所學的經濟學理論知識相結合起來。

第二天,外貿部的江幹事就帶他們去參觀那些企業工廠了。

這些私人廠子,在其他城市目前基本上看不到,這要是在其他城市雇傭這麽多工人,很容易出事兒,在這裏卻很常見。

蘇青玉沒想到,在這裏考察的第一個單位就是之前她做過翻譯的康萊集團。

康萊集團之前因為林佳華的事兒,搞的很尷尬,後來就沒在首都多待。

蘇青玉之前留了康老先生的名片,還準備和他多聯系,結果都找不到機會,其他企業家那會兒也沒什麽聯系,好在元華給力,倒是辦成了幾件事兒。

這會兒再次來到康萊集團,蘇青玉就不準備錯過機會了。

未來要搞地方建設,可不是一家單位能辦成的。就單單說搞工業園區,那都是各種單位雲集才行。

這次來南方走這一趟,她就是帶著這個想法來的。

誰讓這些企業都在南方紮堆,他們極少留在首都呢,要不然自己也不用逮著元華了。

通過江幹事和這裏的負責人徐副總接洽之後,蘇青玉他們就由這位徐副總親自領著去參觀廠房,車間了。

一路上還客氣的和他們講著企業的運營模式。

和剛回國的時候的那種若即若離的態度不一樣,蘇青玉明顯的感受到了這些人散發出來的友好。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不過這倒是好現象。

蘇青玉不知道是,這也和元華有關系,在其他企業還在猶豫的時候,元華直接押注,到處表達自己建設祖國的決心,結果元華最後得利最多。

他們不止分到了好的土地,還得到了更加優惠的政策,而元華利用這些土地和政策,迅速的轉換成了金錢。

別看元華雖然歸國了,可人家在國外的路子沒斷,光是出口這一塊,他們就賺大了。

這裏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勤勞的工人們創造的價值,加上便宜的廠房,錢簡直就和白撿的一樣。

也是因為這樣,這些人看到了巨大的潛力,終於決定在這裏好好搞發展了。

這樣一來,態度自然要有所改變。

蘇青玉他們轉了一圈之後,發現這邊的工人年輕參差不齊,最小的年紀的,看起來很小,看著也就十三四歲的樣子。

瘦瘦小小的,蘇青玉的心頓時哽了一下。

不過其他學生倒是沒有這麽大感觸,因為現在一些單位頂崗,好些為了接班,也就十幾歲就上崗了。

蘇青玉也沒問為什麽要雇傭童工,這是時代的一個特色。

如果家裏條件好,誰又會小小年紀來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