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殖民政策(上)(第2/3頁)

幾乎可以說,一個這個世界上的騎士,其戰鬥力量如果回到地球中世紀,足可以一個殺死二十個地球騎士,就算扣除了鬥氣這種因素不談,其對武器和馬術的精通,對小規模戰鬥的指揮藝術的精通,甚至對小塊領地的治理,都遠超過地球中世紀的那種粗制濫造的歐洲騎士。

其原因很簡單,這個世界可是有魔法和神術存在的,騎士階級要想不被淘汰,只有精益求精,系統發展了。

這種騎士教育,無論是從武技上,還是從學問上,還是從對統治階級的了解和協助上,都遠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這是幾千年千錘百煉的騎士文化的結晶,所以席爾桑主教才會如此重視,希望這位並不算很厲害的約翰,能夠把騎士文化和系統在新大陸上傳承下去。

“這是我的榮幸,我當虔誠的為您服務。”約翰說著,他接受了席爾桑主教的好意,事實上,雖然安卡瓦是他的主君,但是接受其它貴族賜予的領地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具體的義務和責任,自然有辦法解決。 隨著和平地來臨,席爾桑主教借著成立伯爵領地機會。又一次對整個領地進行重新的規劃。畢竟這只有三千人,全部推翻了重來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島嶼上目前控制的是以一處被稱為“佩湖”的淡水湖的領地,附近的土地被開墾出來當作農田,而西部是一大片草地,正好作為城堡養殖馬匹地地方,還有就是雞鴨鵝之地的小動物地養殖地。

南部就是沿海沙灘,正是碼頭區和魚類捕捉業的重點。當然,也是鹽場的所在地。鹽是非常珍貴的物資,每個土著都願意以各種各樣的東西來交換,北方是丘陵,山坡上建立了崗哨,也是抵禦土著的第一道防點鹽場的建造,農田的大量開墾,以及島嶼牧場提供大量地羊毛、肉、牛皮,使這個殖民點已經具備了相對完善地經濟系統。

對已開墾的相對成熟的土地是這樣分配地。30%地農田直接屬於領主。平時由各戶佃農以及領主私奴來幹活,其它地70%的領地就分配給各戶,每戶基本上有50畝左右。為了補充勞動力的不足。那些訓化地牛就成為了勞動力。

統計下來。殖民者有八百六十一戶,組成了八個村,每個村有八十戶。還有其它的城堡直轄區、碼頭區、交易區等等,是對上次改編的進一步強化,每個村中都建立一個安尼恩魯布埃塔的小神殿,駐紮二到三位牧師,直接管理村子的所有宗教事情。而管理一般行政事情地村長也基本上由虔誠信徒來擔任,形成宗教控制的網絡。

海姆教會的人組成一個獨立村,由他們自選村長,領主府平時不幹涉,也不加以收稅,但是海姆教會的人有義務參與領主的軍事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安尼恩魯布埃塔教會和領主府聯合起來,規劃好了十一個節日,這些節日有長有短。遍布每年地空閑時間,每到節日時,神殿的牧師就必須聯合當地村長,組織歡樂和舞蹈,當然,僅僅是主持而已,對節目的要求不作硬性要求。只要不違背安尼恩魯布埃塔神地原則,都可以進行。

對這方面,安尼恩是有多方面考慮的,他對人類的層次有著相當的理解,首先人類肯定是追求安全和溫飽,這是最基本的層次,為了安全和溫飽,他們可以改變信仰,其次就是在溫飽和安全滿足之後,人們就會追求文化和娛樂,既然這樣,那以宗教的名義來添補這些文化和娛樂上的空白,毫無疑問才是最明智地方法——潛移默化的文化和娛樂,才是宗教紮根的根本。

最後一個當然是人類獲得了溫飽、安全、文化、娛樂之後,對不朽和信仰的需要,一旦達到這樣的階段,那宗教繁榮的基礎就奠定了。

這個世界的文化和娛樂多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這是可以理解這是一個戰爭連綿不息的世界,但是作為一個來自地球的人,安尼恩卻已經決心啟動文化工程——他然不可能在這個世界普及奢侈文化,奢侈文化必須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可以建立,而且有損戰鬥精神,所以他取的是地球上封建時代中的一些簡單粗莽的文化風俗,並且開始在領地內推廣統一的文字和度量衡。

他希望紮根的,不但是一個神,而是一個祖祖輩輩傳承的文化,當一個神明與這種紮根鄉裏,又組織嚴密,博大精深的文化結合時,那此神就成為了一個新民族的核心,外力就難以撼動了。

說的最簡單不過——他就是想創造一個民族,一個文明!

這就是安尼恩為什麽在新大陸殖民地上進行的原因,在舊大陸,他想搞這個,只有自取滅亡。

那一個文明,又有什麽組成的呢?沉重的歷史,層出不窮的英雄事跡,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哲學、語言、文化、音樂也是這樣,不過,安尼恩認為,維持一個社會的基本規則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