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四季圖(第3/11頁)

不一會兒,茶盞中的茶水水乳交融,泛起沫餑,潘潘然如堆雲積雪。

“堂哥,你這點茶的手藝可真是越來越絕了!”藍衣少年呆看著放在他面前的茶盞,只見在那天青色的茶盞中,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正是點茶的最高境界。

“話說,前幾個東瀛那邊來的人,四處去學我們的茶道,弄得似模似樣的,看樣子還打算帶回他們國家去呢!”

“畫虎不成反類犬,他們不懂我朝文化的茶道之精粹,生搬硬套,不過是綠錢浮水而已。“紫袍少年淡淡評價道,又拿了一個茶盞,重復了一遍剛才的步驟,給自己也點了一盞貢茶。

這兩位少年,穿紫袍的正是東京汴梁最近名聲大噪的端王趙佶,而著藍衣的那位,則是宋太祖趙匡胤五世孫趙令穰,算是趙家的宗室子弟。兩人同輩,喲年紀相當,愛好相同,所以趙令穰便堂哥前堂哥後地喚著,沒少被家裏的人指著額頭說他沒上沒下。不過趙令穰也是在龐大的宗室中長大,自然也知道分寸,但平日和趙佶廝混起來,喚他王爺的時候,反而是透著一股戲謔。

趙佶也不以為意,他三歲的時候就被封為王爺,一點都沒覺得這名頭有什麽特別之處,反而極愛隱瞞身份流連於市井之間,倒是喜歡趙令穰這不做作的態度。

待趙佶也為自己點好了一盞貢茶後擡手示意,趙令穰隨即拿起茶盞,感受那正適合的溫度熨燙著手心,天青色的茶盞中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趙令穰欣賞了片刻,仰頭一飲而盡。這茶水飲下去之後,盞中的茶沫膠著不幹,出現了點茶點到極致之時才會出現的“咬盞”。

趙佶也把自己那盞茶喝凈,滿意地看著留在盞壁上的咬盞。

他端王趙佶,做什麽事自然就要做到最好。

趙令穰拿起一旁的水壺,忘趙佶手中的茶盞加水,水線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注入茶盞之中。熱水沖掉粘在盞壁上的茶沫,趙佶喝掉了這盞殘茶,心情大好,用一旁小廝遞過來的毛巾擦了擦手,淺笑著問道:“大年,今兒個有什麽節目?”

趙令穰腹誹著自己爹親給他起的那個乳名,他弟弟叫永年都比他叫大年好要聽!但卻不敢真讓趙佶改口,畢竟喚乳名還能表示和他親近嘛!趙令穰也喝掉自己的那盞殘茶,砸吧了幾下嘴,回味了一下唇齒間的茶香,這才笑著說道:“東大街那邊新開了一家古董店,一會兒去瞧瞧有什麽寶貝吧!”

這提議極對趙佶的胃口,當下連茶點也不吃了,立刻起身就往外走去。

趙令穰拈了兩個精致的茶糖,往嘴裏一丟,吩咐隨行的小廝把這套貢品茶具收拾好,這才追著趙佶而去。

茶館裏的評書先生,仍搖頭晃腦地編排著少年端王的風流韻事,周圍人聽得津津有味,渾然不覺剛剛端王爺就在他們身邊。

東京汴梁是一座非常繁華的城市,汴梁往來的商旅很多,都稱世間再也沒有一個城市能比得上這裏的繁華美麗。

這點,倨傲如趙佶也深以為然。汴京的布局不再沿襲唐代京城的封閉式坊裏制度,商人只要納稅,便可以隨處開設店鋪。這樣新的街區鱗次櫛比,屋舍林立,街道兩旁的店鋪檐宇如一,又盛設帷帳,擺滿珍寶器物,或各地的財貨,道上人車往來,一片太平熱鬧景象。

宋朝以前,街市的開放有嚴格的宵禁限制,城門和坊門在入夜以後關閉。但宋朝以後,就打破了這個限制,上一代皇帝宋神宗還發展了許多夜市,進一步促進街市的繁榮。雖然開店容易了,但老字號林立的東大街,輕易不會有空档讓新店可以加進來,所以趙令穰說那家古董店開載東大街是,趙佶便知道這家古董店肯定來頭不小。

沒有實力,怎麽可能在東大街上開店呢?

“堂哥,到了。”聽見趙令穰的聲音,趙佶一擡頭就看到古樸的店面上兩個篆體的打字,點頭贊道:“啞舍,這名字起得有味道,比起那什麽宣德閣、三寶軒的名字,雅致得很。”趙令穰就知道這家古董店必然對趙佶的胃口,得意的笑道:“就知道堂哥會喜歡。不過這啞舍我可是聽別人說的,我沒進去過,堂哥要是覺得虛有其表,可別怪我哦!”

趙佶還沒說什麽,就見這家古董店的大門“吱呀”一聲開了一條小縫,一個兩歲大的小男孩從門縫中擠了出來。

趙佶見這孩子白嫩可愛,正猜測是誰家的小公子是,卻被他手中抱著的一把青銅劍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說是抱著還有些不太準確,因為那把劍的的長度幾乎比得上這個小男孩的身高,以他的年紀還拿不動這麽沉的青銅劍,所以他兩只手握著那劍的劍柄,而劍鞘尖部墜在地上。盡管是一把沒有拔出來的青銅劍,但以趙佶的眼力,已經看出這把青銅劍至少是春秋戰國的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