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第2/3頁)

故而阿宓忍耐著,甚至連句刻薄話都未講,以致如今她們勝了,卻無人歡欣。

“你這樣想,便這樣去做。多半會留些汙名,受些指摘的,可人生短短幾十載,哪有事事都如意,讓人人都滿意的,順著心意去做,至少問心無愧了。”淑妃倒是很看得開,並不勸阻明蘇。

明蘇聽她這般說,頗覺安慰,她忽然想到母妃還不知皇後便是鄭宓的事。這是數年來最好的事,明蘇自是欲與母妃分享的。

但她思索了一會兒,還是沒有說。她知曉世人對於鬼神之事的看法,她能接受阿宓的魂魄附在另一人身上,但母妃未必會相信。

還是過些日子再看吧。明蘇想著。

夜早已深了,外頭傳來四更天的打更聲,打更的內侍聲音又尖又高,拖得長長的,伴著擊打梆子的聲響,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地漸漸消失。

“明蘇……”淑妃喚她。

明蘇回過神,笑了一下,道,“時候不早,母妃早些安置吧。外祖母的病情,兒臣會令太醫時時稟報的。”

淑妃點了點頭,也不好再多說,起身送她出門。

走出大殿,夜間的秋意極是濃重,明蘇緊了緊衣領,看到殿外一輪明月掛在半空,映下清冷的月華,草木的映在落在地上微微的晃動,風很弱,聽見風聲,而這夜色下庭院卻靜謐而平和,顯得十分美好。

明蘇眼見著情景,寧靜的心中驟然生出一陣濃重的愧疚與罪惡,她走出兩步,突然回過身,問道:“母妃可還記得李槐?”

李槐?先皇後身邊的內侍首領,為人忠直,行事過毅,是個十分難得的人物。

淑妃道:“自然記得,可惜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當年也沒能逃過一死。”

她說罷,又問:“怎麽了?怎麽突然提起他?”

明蘇站在夜色中,淑妃看不見她的神色,只聽得她快速道:“隨口一提罷了。外頭冷,母妃快入殿吧。”

淑妃也沒在意,只道:“你也快去歇了吧。”

明蘇點了下,便走了。她走得極快,快得身後侍奉的幾名宮人都跟得氣喘籲籲。回到垂拱殿,她便在偏殿歇下了。

可閉了眼,卻怎麽也睡不著。明蘇輾轉半宿,想,若是阿宓在就好了,即便仍是睡不著,但至少能抱一下她。

如此到了天明,明蘇難免頭疼,中書令辦事極快,連夜寫了奏表上來,當著群臣的面,呈上奏表,跪在大殿中,高聲道:“太傅一案疑點重重,當年不是無人質疑,今臣得首告盧元康供狀一份,盧元康親口供認,太傅一案乃是誣告,連首告都是假的,此案自然有莫大內情,臣請殿下下令重審此案。”

此言一出,本就安靜的大殿更是靜得一絲聲響都無,大臣們皆手持笏板,或訝異地看著中書令,或忐忑地望向上首的信國殿下。

明蘇沒有急著開口,她在等。

幾位老臣站了出來,稟笏而跪:“臣附議!”

接著又有幾位大臣站了出來:“臣等附議!”

再接著所有的大臣都跪下了:“臣等奏請殿下重審太傅謀逆之案!”

明蘇看著他們,他們中有一些是當真以為太傅冤屈,且時時記掛此時,期盼著這一日的,也有一些是事不關己,順勢而為的,還有一些是這些年靠著黨爭與媚上爬上來,揣摩她的心思,附議以討好的。

但無妨,將來這朝堂會換一副氣象,換成她想要的氣象。

明蘇站起來,望著他們,道:“此案乃陛下所定,是否重審當由陛下裁斷。眾卿既有此請,便隨孤一同拜見父皇,懇請聖裁吧。”

她說罷便走下玉階,朝外走去。大臣們紛紛起身,跟在她身後。

明蘇走在前頭,身後是滿朝的大臣,浩浩蕩蕩地朝著紫宸殿去。

鄭宓已在紫宸殿中了,她站在皇帝身邊,皇帝一早見她來,還驚訝她今日如何有此閑心來陪他閑坐著,趁著殿中只有明蘇派來看守他的兩名內侍,便半是試探半是嘲諷的說了兩句:“你是自何處聽聞鄭宓之事的?竟然說自己便是鄭宓,如此荒誕之事,你當朕傻了,會信借屍還魂這等離奇事?”

鄭宓自然未曾理會,只是不由自主地想,借屍還魂的確離奇,可明蘇信了,且堅信不疑。

不多時,外頭便來稟報,信國殿下率文武百官拜見陛下。

皇帝心下一喜,昨日幾位重臣來遊說他退位時,他提出要求,要明蘇孝順恭敬,以天下奉養。

今日她率百官前,自然是答應了。不然,難道是要當著百官的面忤逆他不成?

他正要說宣,身邊的皇後開了口:“陛下要明白,不論是這座宮禁還是這天下,都已不在您手中了。”

皇帝一怔,皇後高聲道:“宣……”

明蘇率領眾臣進來了,他們先行了禮,而後中書令呈上盧元康的供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