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軍鎮(第2/2頁)

新設五鎮,解決了軍隊的問題,實際上這些軍隊也就是掛了一個某某鎮的名,可能體現在這些軍隊士卒來源上,日後這些軍鎮士卒的補充主要是從這些軍鎮所屬州郡中征發招募,其他基本上就和軍鎮無關了。

這些各軍鎮的軍隊都牢牢的掌握在未來的徐州大總管府下轄的樞密堂手中,而後勤更是徹底打破了由地方來進行補充的這一傳統方式,變為統一由樞密堂的後勤部來進行,後勤部也會在各軍鎮轄地內設立軍資倉庫,負責糧草輜重、武器甲胄、器械裝備都各種物資的統一調配,而這些物資的補充,也統一由後勤部來向地方商人采購,和地方官府不在掛鉤。

這一點變化可謂驚天動地,尤其是在糧食的采購上,本來每年征集糧食就是官府最重要的一項工作,而征集來糧食最主要的去向也就是為軍隊提供,現在官府不在負責征集糧食,改為了以收取定額的錢銀賦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開天辟地的變化。

關於這一點,淮右內部也是爭論激烈,主要就是錢銀和糧價的關系,谷賤傷農這是個老問題了,如果官府只收取錢銀而不再收取實物,那麽會不會引起糧食的價格下跌?

另外一旦遇到災荒,糧價又會不會漲到一個農民無法接受的地步?

這些都是封建社會經濟中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當然傳統的方式無外乎就是設立常平倉,但這種方式一樣有許多弊端。

在江烽看來,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加大市場經濟發展的力度,通過市場來調整。

當然這還是一個初始萌芽狀態的經濟體系,不過他相信隨著壽州的陶瓷業、造船業,徐州的冶鐵業,海州的制鹽業,澮州的制茶業,舒州的絲織業,這些產業都已經有足夠的發展,如果能夠有意識的加以引導,同時鼓勵新技術的推廣和創新,那麽這些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起來,迅速發展成為產業中心,可能性很大。

江烽也不認為自己這是在拔苗助長。

實際上在歷史上的晚唐之後,也就是宋代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而資本主義經濟本身就是建立在大規模的工坊產業發揮在那之上的。

現在這個時空中,推廣一年兩熟和兩年三熟制,促進糧食產量增加,同時解放出勞動力投入到工商業中去,這種良性循環建立起來的經濟基礎才能支撐起自己未來的可能更大的對外戰爭。

困擾江烽的問題還有很多,但是最迫切的還是關於各鎮的管理體系問題上。

都督府解決了軍隊問題,但是單單是自己所提議的徐州大總管府就管轄了二十一個州,一百多個縣,這麽大的面積,如此多的人口,尤其是很多都是剛剛接手,要想快速順利的將其納入自己的管治體系,根本就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就目前的管治體制來說,哪怕自己早在澮州時就開始有意識的進行官員輪訓以及進行吏員培訓,但是自己的轄地是在膨脹得太快了,這點新增的吏員根本就是杯水車薪,很大程度還是只能沿用原來的體系格局,而原有的管治格局已經很難適應江烽對這些地方上的行政管理要求了。

當然,江烽也知道這不是一件短時間內能解決的事情,同時,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他的主要精力也還無法放在這上面,軍事上的事務才是他的主要精力所在,但如果要想在未來的戰爭中贏得主動,擁有厚實的基礎,那他也不得不未雨綢繆,早一些開始著手準備。

大總管府——州——縣,這樣的行政管理體制,還是在州與大總管府之間設一個鎮這一級的行政架構,也就成了江烽面臨的最迫切問題。

設與不設鎮這一級行政架構的優劣利弊都很明顯,無需多說,關鍵是現在江烽就覺得自己對這二十一個州都有些吃力了,單單是這二十一個州的刺史、長史考察任命都已經讓他覺得壓力山大了,還要加上對這些州郡的監察體系安排,都是無比紛繁復雜的問題,怎麽來解決,困擾著江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