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天上有月 心中有痕(第6/10頁)

習慣了前呼後擁,一呼百應,如今突然獨立虛空、孤寒冷寂、茫然無從,這份差別,就像……

就是一份冰鎮的葡萄美酒,觀之血色淒厲,飲之冰爽宜人!

非此中人,焉解其味。

只可惜,現在她未能盡享其妙,終究還有牽累。

羅刹鬼王舉起右手,兩指拈著一物,嘖嘖兩聲。

這是一顆明珠似的物件,徑不過半分,然而圓潤光澤,幾無瑕疵,正是余慈那小子的本源之力。

其實這等根本之物,並不是真像明珠一般,而是以某種難以言述的奇妙狀態,寄存於精血元氣之中。

羅刹鬼王手中這顆,是以秘法顯形後的結果,能夠這般光潤無瑕,證明淵虛天君的根基打得極其紮實。

細看去,其中卻有無數奇景流變,道境仙宮,血池地獄,交錯出現,還有許多似是而非的影子,有的還極其熟悉。

羅刹鬼王不免有些疑惑,隨即展顏一笑:

要麽說是個雜貨鋪子呢!

本源之力中許多元素都非常隱晦,淵虛天君的道基似乎又別有一番奇處,解析起來並不容易,不過她自有辦法。

袍袖一拂,曾經給白蓮展示過的真界模具,便又呈現出來。

原本無色透明、包裹在真界之外的“外域氣泡”,還有色如墨汁的“血獄鬼府”,和玉白色的真界原型,此時都不復從前,而像是將所有的色彩都混在一起,形成了某種灰蒙蒙的色調。

不過此時,“七祭五柱”的根基已經夯下,便有顯得特別鮮艷的七色線條,縱橫交錯。

最鮮亮處,仍拘於一域,不過羅刹鬼王並不在意,她就將余慈的本源之力,隨意放置在模具上的一處。

刹那間,七色線條顫鳴,仿佛有磁力牽引,各自分離出一股,探向本源之力所在。

七色線條竟是一根未落,只是粗細不同罷了。

這些線條代表了除太虛、道德以外的所有根本法則,而余慈又是以“虛空神通”起家的……

這麽說來,他走的也是陸沉的路子嗎?

那位可不像是特別追求完美的偏執性子……

心念再轉,羅刹鬼王看“線條”與“明珠”接觸後,衍化出的具體形象。

最初七線不動,明珠之外,自有虛空漲落衍化,波及整個模具,是太虛之法,蘊而不顯,只在此時才有表現。

也證明了,余慈現在的虛空神通,已經可以影響到此界的每個角落。

這又不只是“虛空神通”上的造詣,還包括真實之域層面的認知境界。

隨後,有一根線條亮起,本源之力的明珠上,有龜蛇法相呈現,吞吐變化。

這應該是動靜之法,確實合於玄門法度,而且內蘊寒意,或許是受太玄法門的影響。

此後,又一根線條微亮,相比之前,差得太遠,這是造化法則,不過爾爾,顯然是沒精修過,卻因其他法門附帶而成。

之後顯化的,是一顆活潑圓明的丹丸。

“丹丸”光華內斂,有返璞歸真之相,就嵌在本源之力中央,雖是極小,感受起來卻極有“份量”,一應氣機,都受其約束,自然成為中心之核,生發湮滅,無有始終。

顯然這就是余慈的根本道基所在,生死依托之本。

而換個角度看,此亦是靈昧所據,因為基礎打得牢固,異相反而不顯,也輕易觀之不透,和前面的造化法則不是一碼事。

道德之法於“七祭五柱”架構中不顯,本源之力順勢就轉到陰陽之法上,明確天人之辨。

此時造化劍仙已經強行扭轉了“燭龍王”的本質,改易“陰陽”為“靈變”之法,但範圍仍然控制在一個較狹小的區域內,目前在體系結構中的,依舊是“陰陽之法”。

從分析的結果看,余慈這一條,算是頗有根基,但並不具備特別鮮明的氣象,應該是頗有涉獵,卻沒有視為根本,倒是裏面見出薛平治的一些痕跡,羅刹鬼王還是比較熟悉的。

嘖嘖兩聲,評價了一句“奸夫淫婦”。

接著再看超拔……毫無疑問,對這一條,羅刹鬼王特別關注。

在分析之前,她已經感覺到了與玄門迥異的法度。

尤其那上至道境仙宮,下抵血池地獄的氣象,在本源之力中,不可能是隨意描畫,而應是真真切切有所依據才對。

“七祭五柱”體系中,與之牽系的“線條”呈墨紫色,也是大黑天佛母菩薩親祭的三個根本法則之一,對應的根基也最是渾厚。

可在模具中演化之時,莫名就是特別艱澀。

本源之力外具象演化的奇景,有渾蒙之態,又沉重如山,像是濃稠的血汁翻滾沸騰,含蘊的東西太多也太復雜,竟然抽離不出一個有代表性的形象。

其實到這一步,羅刹鬼王已經有了初步的判斷。

可是,如果能再深入一層,卻因為種種因素半途而廢的話,就未免太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