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靈樞種子 不滅之根

余慈琢磨著趙相山的話,問起:

“剛剛你說,太虛青蓮法袍是三尊教的教產,後來轉給了魔門東支,當時周頤沒有帶走?”

趙相山應道;“堂堂大宗修士,也是要有些臉面的。”

“可是器靈也沒有再歸位。”

“是,這殊為可怪。”

“確實很怪。”余慈嘿然一笑,“器靈慕道而去,連自家根本都不要了,是認為不需要嗎?”

“至少當時的信息是如此。”

余慈不再追問趙相山,而是仰起頭,看高懸血海之上的明月。

照神銅鑒與他相伴數十年,幾乎沒有一刻稍離,多年祭煉下來,每一道紋理都深印在心。

他可以肯定,裏面沒有任何靈性存在的痕跡。

搖搖頭,最具吸引力,不是什麽玄理佛法,而是真真切切的實例。

更明白地講,能讓一個器靈拋棄根本,又有哪個會比“同類的成功”更具備說服力呢?

必須承認,趙相山選擇的事例非常到位。

大黑天佛母菩薩……照神銅鑒!

如果說前面的猜測還只有六七成的把握,現在至少要再加兩成。

剩下的部分,就需要實實在在的證據來填補了。

余慈回神,直接去復查黃泉夫人的記憶。

這次,他不看後面,而是從一開始,即從黃泉夫人降生之時看起。

換了常人,幼年的記憶,恐怕盡是一片混沌;就是修行有成,洗煉陰神,挖掘一切記憶,卻還要受嬰幼兒感官局限,記憶往往都限定在較狹小的範圍內,聽、嗅、看等等信息,都與成人有一定差別。

在觀照範圍上,這回黃泉夫人總算沒有超綱。

說到底,就算是名聞天下的智者,初生之時,也與其他嬰孩無二。

可是很快,余慈便又發現了熟悉的“風格”。

剛出世的嬰孩兒談不上什麽思維,但基本的情緒四本色,即喜、怒、哀、懼還是應該有的,至少要與生理反應相匹配。

可是……沒有!

余慈也是洗煉過陰神的,對照自身情況,他的那份記憶怎麽說也是具備著幾種簡單的“色調”,那是基本情緒對外界形成的反應,慢慢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這也是一個自我學習、成長的過程。

可在黃泉夫人的記憶裏,從頭到尾,觀照依然只是純粹的觀照,範圍固然隨著生理上的成長而擴張,細節愈發清晰,卻始終是那唯一一個色調。

難道黃泉夫人自出生以來,便能具備“無別有情”之心嗎?

余慈一時為之悚然。

可是查閱了數年記憶之後,他發覺不對。

這是黃泉夫人的記憶沒錯,但比之正常人,似乎要“薄”很多。

記憶的脈絡看著很連貫,但裏面應該還有些別的什麽東西,卻讓人用近乎完美的手法裁去了,剩下的只有不涉情緒、思維的純粹場景,不影響主幹,又與後面的“風格”一脈相承,只有仔細品味琢磨,才能發現。

尤其是余慈已經看過了她北荒時期的記憶,相比之下,嬰幼年、乃至於早年的修行時光,都顯得特別短,也比較粗糙。

至於轉變的契機,是在黃泉夫人成為照神銅鑒主祭之後,確實地講,是第一次行祭禮之後。

正是從那一刻起,黃泉夫人觀照世界的方式,明顯發生了改變,益漸豐富、全面,“裁剪”的部分越來越少,證明黃泉夫人的控制力越來越強,到最後已經臻至完美,不會有任何情緒思維漏出來。

這說明什麽?

余慈沉吟,有了兩個結論:

首先,黃泉夫人“無別有情”之心,非是先天,而是後天形成的。

其次,為了做到“一以貫之”,黃泉夫人也好,別的什麽人也罷,對其記憶做了修剪。

這種修剪,如果是被動的,什麽都不必說;

如果是主動的,即使黃泉夫人沒有任何情緒表露,但這就像是一出啞劇,又好比是文字中的“留白”,讓人看到了她記憶中一個無形的“目標對象”,讓人拼湊出二者“交流”造成的影響。

當然,還有這一連串變化中,黃泉夫人收攏幹凈,卻依舊可見端倪的戒慎、決絕……或曰恐懼!

具體如何,沒有黃泉夫人的情緒思維,余慈只能將自己代入,體味,也算是胡思亂想。

過了片刻,他終於醒悟過來,思維移向了正軌:

黃泉夫人的記憶中,固然有新發現,卻仍沒有直接的證據。

難道,非要等黃泉夫人移轉靈樞成功,在心內虛空復生之後,才能從其口中問出答案嗎?

移轉靈樞要過三關。

第一關,對象的“靈樞”,心內虛空能描畫得出來,且要準確,這是基礎。

這點,余慈用兩個多月的時間,逼迫黃泉夫人在生死線上掙紮,最終完全擊破其體內陸沉拳意鎖固的平衡,終將其生機特質描畫進來,算是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