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第2/2頁)

她轉頭對芙姐兒道:“芙姐兒啊,你這嫁得好,將來可要多幫襯佑哥兒,他可是你親弟弟呢。”

芙姐兒重重點頭。

……

回來的第二日,果然不出兩人所料,親近的親戚們都來了。

戚家、何家、譚家、吳家還有劉家,就連大山裏頭的張家都來了一個如今在縣城開羊肉鋪子的小輩。更別說住得更近的其他族人了,一屋子的人把陳家的堂屋擠得滿滿當當。

今日來的這些人裏,大部分都不需要劉玉真親自應酬,所以這一日她基本上是聽別人對她的奉承,然後謙遜著回復幾句。再禮貌地誇一誇對方帶來的小輩,男的問書讀得如何,女的誇誇衣裳的針腳、左右脫不離‘乖巧’、‘懂事’、‘孝順’等話。

累倒是不累,就是人太多了,並且聽了許多有用的沒用的閑話。

比如,二嬸戚氏的娘家兄弟,原來是挑著根扁擔到處走的貨郎,但近些年得益於稻田魚的興起,他靠著陳家的關系在附近村子做起了中人。

如今戚家全家都搬到了鎮上,看戚太太穿金戴銀的模樣儼然已是富裕人家。

再說姑太太陳桂花嫁的何家,原本兩代下來開了個不大不小的酒樓,但去年開了第二座。如今也是能喊一聲‘何太太’的人物了,這日正好被人問起她小兒子的婚事,她挺直著腰杆,說想娶個秀才的女兒,將來生個會讀書的孫子,也能學著他表舅考個狀元。

至於陳荷花嫁的譚家倒沒有什麽太大的變化,還是老實的做他們的地主。

只不過陳荷花嫁過去的第二年生了個女兒,後來就沒有了動靜。

譚家主母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但也不敢催促,今日這麽多人濟濟一堂,有那沒眼色的問起她就勾動嘴角答一句‘先開花後結果’。

還有二嫂吳氏的娘家吳家,他們家在鎮上是開書塾的,這十幾年都沒有變。陳世文的二哥陳世方如今在裏面擔任夫子一職,專教小兒識字。他的獨子宇哥兒和佑哥兒都在裏頭讀書。如今二房一家都住在鎮上,很少回村裏來。

此外劉家和張家……

“劉老二就要不行了!”曾氏手裏握著一杯茶,跟劉玉真隨意地談起,“他把劉家的莊子輸了好些,老太太對這個兒子是失望透了。”

“偏偏他還不知悔改,如今是無賭不歡,不僅如此上回他在府城的外室還抱著孩子找上門來。那女的說兩人是換了庚帖、拜過天地的,是正正經經的二房,把那小王氏氣吐了血。”

劉玉真剝著核桃的手一頓,然後一使勁,啪的一聲那核桃裂成了兩半。

“母親,陳世文跟我說想把他爹娘接過去和我們一起住,這裏的事了了之後,您要不要也一塊兒去?”

“瑾哥兒和瑜哥兒兩個如今頑皮得很,上回還在學堂裏捉弄起夫子來,可把我氣得夠嗆,險些就拿雞毛撣子打一頓了。”

曾氏不贊同地皺眉,整張臉都鮮活起來,“他們還小呢,慢慢教就是了,你怎麽還動起手來了?你小的時候我和你爹可從來沒打過你分毫。”

“他們皮著呢!”劉玉真抱怨,“你女婿在衙門裏頭也越來越忙,一些小事我也不想擾了他。”

“是這個理,”曾氏贊同地點頭,“他是做大事的人,家裏的事你要多擔待些,上回你信裏說去年他被上官評了個‘甲’?”

“這個好,若三年都是甲那他就能升一級,再往上他就是,”曾氏屈指一算,“就是五品了吧?”

“是的,再往上就是五品了。”劉玉真點頭,把剝好的核桃放在曾氏面前的小碟子裏,“不過他說還會在越城待幾年,不會那麽快走。”

“娘,他如今一門心思都在那些新稻種和衙門事務裏頭,一天到晚的也不知道在忙著什麽,我有時候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您就行行好,跟我一道去吧,越城近海,時不時的就能撈些大海魚上來,味兒還不錯。我們在那邊還置了莊子,養了滿池子的蓮花,天熱了或是冷了都到城外去住一陣子,您若跟我回去沒過多久就有蓮藕吃了。”

“這麽多年了,你呀,還是盡顧著吃。”曾氏搖頭笑著,沒說去也沒說不去。